從綜合實力來看,長三角城市群無疑是我國最強的區域。上世紀80年代初,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就開始提出,經過四十多年的轉折與深化,長三角區域的一體化發展已經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從經濟體量來看,長三角更是佔到了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可是近十年的資本市場中,長三角地區的表現並不算出色,也明顯對不起自身的地理區位與產業基礎。
2010年5月,國家正式批准實施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將長三角的範圍確定為江浙滬,明確了長三角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即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到了2014年,我國開始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的發展。為了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的規劃中首次明確了安徽作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參與長三角的一體化發展。
2018年11月,國家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其中,明確要求以上海為中心引領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而在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中,長三角城市群也僅入圍了一個上海。
2019年初,安徽全部16個市已經全面加入長三角城市群,包括皖北地區。與此同時,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規劃範圍為蘇浙皖滬四省市全部區域。從規劃面積來看,長三角城市群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六倍。
當地學者指出,上海港的集裝箱吞吐量穩居全球第一,貨物吞吐量居全球第二。而寧波舟山港的集裝箱吞吐量全球第三,貨物吞吐量全球第一。這樣的港口資源,是創建自貿港的天然優勢。一旦成型,將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載體。
最近十幾年,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等戰略此起彼伏。而作為我國地區發展的龍頭老大,長三角城市群暫時只能把發展的機會讓給其他兄弟。
去年,共同富裕的概念提出,也讓長三角慢慢放慢了腳步。從資本市場來看,更多的資金湧向了大消費領域,比如白酒、新能源汽車等。相對而言,對於地區的概念正在逐步弱化。
這些年,關於上海的發展消息確實少了很多,反而是杭州有點信心滿滿。實際上,南京近十年的平均增速已經處於了全國領先的水平,蘇州也正在慢慢加強科技以及民營實力。值得指出的是,合肥也正在慢慢崛起,成為了長三角城市群的關鍵節點。
有一說一,長三角真的低調了很多年了。無論是政策面的轉移,還是財稅的轉移,都為我國的整體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最新七普數據顯示,長三角各大中心城市的人口都在迅速提升。而第四次經濟普查以後,長三角各地的經濟總量都有了適當的上調。我國各地的發展都在周期性復甦前行,我們相信,長三角的未來會再次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