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裝引爆行業

周六幾個事,簡單聊兩句:

1)老美8月季調後非農就業人口增23.5萬人,遠低於預期的增72萬人,這比之前的ADP就業人數還要差上很多,原因我們前面分析過(大主播吃錯藥,太離譜了。),一是老美的防疫意識非常差,導致疫情再度爆發,單日新增超過16萬,影響居民出門找工作,導致就業數據不好。

二是老拜登上台後瘋狂發錢,養出了一批不去工作,在家躺著領救濟的懶人,現在要停止發放部分救濟金,也無法刺激這群人出門工作。

就業數據放緩會影響美聯儲收流動性的進程,接下來幾個月的就業數據將非常關鍵,之前市場的預期是,如果就業正常恢復,那美聯儲可能在年底啟動縮表,現在就業數據不好,那對應的時間就會延後。

2)美股上市的某中概股公司,昨晚股價大幅上漲後回落,外媒報道一些傳言,公司很快闢謠,這個事究竟會如何落地,對中概互聯的情緒影響還是比較大的,繼續關注。

3)平安公告,累計回購金額超過27億元。公司董事長馬明哲親自下場在二級市場買股票,耗資約200萬元,另有其他六名董監高也在二級市場進行了增持。平安自己回購是做員工持股計劃,將來還是會砸出來,高管增持的金額不算多,就是表個態而已。

目前平安的PB是1.19倍,保險股一般是用PEV進行估值,PB只能算是最後的防守線,現在的平安從PB上看,便宜確實是便宜,但經營數據不太好看,業績增長不佳,市場情緒不好。單單就說便宜,並不是上漲的理由,還是要有經營數據與業績上的改善,資金情緒才可能會有變化。

————

不少朋友反饋說,一周兩篇財報分析消化不了,尤其還是周六發的,所以後面我們打算,周六只發一篇財務分析的文章。如果周六有突發事件,咱們就上來多聊幾句,沒啥特別值得聊的事,就以財務分析的文章為主~

下面是本周的財務分析專欄:明陽智能

最近風電板塊大漲,其行業特徵在財報上也非常明顯,今天小組以明陽智能的財報為例,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從事風力發電機組產品銷售、及運營維護服務行業的公司,財報有什麼特點。

作為財務觀察的標準起勢動作,首先是打開財報助手小程序,小組喜歡結合亮點標籤和風險標籤一起看,來體會公司財報上正在發生的變化。一眼望去,負債維度的N個標籤幾乎都在說一件事:就是應付供應商款項正在膨脹(左側),這也就能解釋右半張圖中「資產負債率高」不算是讓人太擔心的情況了(因為主要是經營性負債增長帶來的負債率變化;但與供應商供料同步伴生的另一面,是存貨也在快速堆積,而且凈經營現金流由於存貨持續推高和佔用,已經出現了連續下降態勢,這可就不算什麼好現象了。

既然關註標簽中很多是從資產負債表觸發的,那麼我們就先來看看公司在最近五年資產是如何擴張的,畢竟一個公司的發展歷史其實都寫在了資產擴張的過程中了。從下圖追蹤資產擴張的痕迹就能很快就能得到幾個發現:

1、最近五年公司在資源側主要靠負債擴張,因為右圖橙線代表的總負債遠遠高於棕色虛線代表的權益;

2、公司的資產側主要以流動資產的擴張為結果,非流動資產擴張較緩慢;

3、公司資產從19年開始增速劇變,19、20年都是擴張極快的,跟之前的緩慢擴張完全不同。

這三個發現我們一個個說。首先看負債,負債的主要驅動力來自右圖紫線流動負債,我們自然就將目光聚焦到流動負債的構成了。

在流動負債中,除了財報助手發現的、代表供應商占款的應付票據和應付賬款確實是主體構成以外(下圖藍區),紅色塊的預收賬款(或合同負債)增長非常迅猛;而且這個快速增長的變化也發生在19年。這個現象怎麼理解呢?小組在財報基礎課程中經常提到,應付代表了公司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預收款則是公司對客戶的議價能力體現;如果一個公司同時對上下游都有非常強勢的議價能力,這個公司大概是茅台(手動狗頭);但由於這個預收款的大幅上升是集中在19年突然出現的,那麼19年一定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發生了。因為風電行業是一個圍繞政策「指揮棒」影響的行業,回憶一下輿情,不難發現19年的重要事件就是陸上風電搶裝潮,既然是「搶」,自然就要預收客戶風機款了。

那麼搞清楚負債側的這些變化之後,資產側的變化很快也能看懂了:既然大量預收風機款,那麼對應的賬面資金自然也就大幅上升了(下圖藍色塊);同時由於上下游的博弈實力此消彼長,在近兩年的時間裡,橙色的對客戶應收賬款就控制得比較好了;而紫色的存貨則由於備料備貨等等,產生了較大的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出現了搶裝潮,上圖淺藍色的生產性資產擴張卻非常克制,資本開支其實代表了管理層對行業的布局和預測,這要是換了其他周期性行業,如果出現行業巨大的擴張機會,必然是要開足馬力、哪怕負債融資也要大搞資本開支的,但在風電行業,資本開支增加還趕不上存貨擴張速度,是不是有點「保守」啦?其實這種保守的背後體現了行業的特徵,剛才說到20年是陸上風電的搶裝潮,21年其實是海上風電的搶裝潮,在這兩個搶裝頂峰之年後,風電行業將要面對著度電平準化的挑戰,當然不能盲目樂觀的使勁兒擴張了。

但樂觀點說,風電在過去一直給人的印象是靠政府補貼,這種情況大概是什麼時間開始發生變化的呢?從下表可以觀察到從18年開始,政府補助占凈利潤比例越來越低,獨立盈利能力越來越強了,尤其是20年下降幅度非常之大,由於行業特點,電價即便是有補貼也是單位收入的硬約束,因此這種盈利能力更多的是靠成本控制來實現的。

這種成本控制當然也不是憑空產生的,看看下圖紅色塊的逐年增加的研發費用,就知道公司確實是在「苦練神功」啦~成本控制是個系統工程,企業本身積极參与的技術升級,比如在公司分產品收入中,從早期的「1.5-2MW」風機到後來的「3-5MW」風機,再到現在的「5.5MW海上型」風機,這種變遷就深刻體現了公司產品在技術上的迭代,通過研發提高設備發電量。還有供應鏈整合和加強控制等動作,這裡面每個環節對企業來說都是考驗,這時候就應了那句「機會隱藏在細節之中」了。另外多提一句,表面上看,公司的毛利率似乎下降較快,其實更多是因為20年開始應用新收入準則,導致原本歸屬銷售費用的部分運輸成本直接調整到了營業成本中,並且不作歷史可比數據的追溯調整,因此想要看明白毛利率的變動情況,可以參考下圖的橙色虛線,這是作了統一口徑的毛利率,這樣我們很快就能發現,毛利率下滑情況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誇張,公司對成本的把控能力還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