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都智明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688636.sh,下稱「智明達」)發布公告,計劃通過簡易程序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資不超過2.13億元。
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兩個項目,分別為無人裝備及商業航天嵌入式計算機研發及產業化建設項目(投入1.5億元),以及補充流動資金(6300萬元)。

ai製圖
業績大幅下滑
據悉,智明達成立於2002年3月28日,公司專註於尖端高可靠性嵌入式計算機的研製、生產和服務。2021年4月8日公司通過上交所科創板發行上市,首次公開發行募集資金凈額為3.82億元,比原計劃少了5440萬元。
資料顯示,公司產品廣泛應用于飛機、導彈、衛星、火箭、無人系統等高端裝備,服務於電子對抗、精確制導、雷達、通信、飛控等關鍵電子系統,提供信號採集、圖像感知與智能處理、智算終端、匯流排控制、邊緣存儲、智能電源等一站式解決方案。
按照行業分類,嵌入式計算機是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截至2024年12月31日,該業務貢獻了99.46%的營收水平。
簡單來說,嵌入式計算機是一種專用計算機系統,通常被嵌入到其他設備(如家電、汽車、工業機器)中,執行特定任務(如控制、監測、數據處理)。它不像個人電腦(pc)那樣通用,而是針對特定功能高度定製化,強調實時性、低功耗、小型化和高可靠性。
自2017年以來,公司營收規模不斷擴大,由1.71億元一路上漲至2023年的6.63億元,累計增長約288%。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公司業績出現大幅下滑,營業收入為4.38億元,同比下降33.95%;凈利潤為0.19億元,同比下降79.79%。對此,公司將其歸因於「軍品訂單延遲交付」,2024年中報明確「多型號訂單延後,新增訂單不及預期」。
2025年一季度有所好轉,實現營收8068.72萬元,同比增長64.69%;凈利潤831.78萬元,扭虧為盈。

製圖:李昕
大股東減持
對單一業務依賴較大的狀態下,公司試圖打造「第二增長曲線」,本次募資瞄準商業航天定位,試圖將技術能力延伸至兩大前沿場景,分別為無人裝備和商業行業領域。其中,無人裝備覆蓋無人機、無人艦艇等智能平台的控制系統,而商業航天重點為衛星、火箭等提供高可靠性計算模塊。
不過,在定增募資的同時,公司卻出現大股東密集減持套現的情況。
公開信息顯示,自2024年起,公司實控人王勇及原一致行動人共青城智為投資合夥企業(下稱「共青城智為」)頻繁減持。
其中,共青城智為在2024年7月至9月減持111.89萬股,套現約2560萬元;2025年3月至6月又減持112.56萬股,套現4552萬元。
更引人注目的是,實控人王勇在2025年6月計劃通過股東詢價轉讓503萬股,按當時股價計算可套現約1.48億元。
兩年內累計套現超2億元,與本次定增募資額(2.13億元)幾乎相當,引發不少投資者質疑,大股東頻繁減持,是否依舊看好公司前景?是否存在「讓散戶接盤退出成本」的情況?公司此時募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