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華爾街最看空蘋果的人也表示,將生產轉移到印度的計劃是不現實的。為什麼?
因為製造業不僅僅關乎勞動力成本,還關乎基礎設施、人才和供應鏈深度。讓我們比較一下中國和印度。
首先,效率和規模。中國的製造業生態系統領先幾十年。深圳可以在24小時內生產和測試原型。200+家一級供應商在行駛距離內。印度仍在與基本的物流和零部件供應作鬥爭。
其次勞動力:中國每年培養約1000萬工程專業畢業生。熟練的,有紀律的,受過大規模訓練的。
沒錯,印度培養了IT人才,但大多數人的夢想是獲得H1B簽證,而不是建廠。他們服務的是矽谷,而不是印度工業。蘋果承受不起這種不確定性。
第三,產業協調。在中國,整個供應鏈可以在一夜之間重組,以滿足新的需求。在疫情期間,中國在幾天內對工廠進行了醫療用品的重組。印度缺乏這種工業反應。那種協調程度是裝不出來的。
第四,基礎設施: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港口、能源——所有這些都無縫支持「中國製造」。印度仍然面臨著長期停電和港口擁擠的問題。裝配線不能等待電力。
第五,蘋果的悖論。7年零突破性創新。仍然是一家價值3萬億美元的公司。現在假裝他們可以一夜之間離開中國,就連華爾街的「蘋果熊」也不相信這個童話。
第六,營商環境。中國政府對製造業的支持力度大,政策執行力強,能夠快速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印度政府近年來推出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計劃,試圖吸引外資,但繁瑣的監管環境、土地獲取難度和勞資糾紛等問題仍然困擾著外企。蘋果在印度的生產也受到這些因素的限制。更重要的,印度喜難歡「關門宰羊」,賺的錢也拿不走。
讓我們明確一點:中印之間的差距並沒有縮小。只要看看數學就知道,即使中國今天停止增長,而印度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從2003年到2010年,印度只維持了7年的速度),也需要近25年的時間才能趕上。
蘋果將生產線完全轉移到印度目前確實不切實際。雖然印度在勞動力成本和市場潛力上有優勢,但其基礎設施、供應鏈深度和生產質量的短板使得大規模轉移難以實現。蘋果可能會繼續在印度進行小規模生產(如針對本地市場的低端產品),但核心生產仍將依賴中國。
總之,中國仍然是全球製造業的主導力量。印度還差得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