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前後,a股市場因deepseek概念掀起一場「擊鼓傳花」式的狂歡。青雲科技(688316.sh)在連續6個交易日20%漲停後,股東嘉興藍馳、天津藍馳於2月6日至11日高位減持1.3%股份,套現超3800萬元。
而公司直到2月12日股價高位震蕩之際,才發布公告澄清與deepseek「無業務合作、無股權關聯」。這種「先減持後澄清」的操作,暴露出資本市場中遊資炒作、信息不對稱與股東套現的深層矛盾。
請問,青雲科技是否涉嫌違規?投資者是否可以提出索賠?
青雲科技高位減持:一場精心設計的資本遊戲
從時間線看,青雲科技股東減持與概念澄清存在明顯的時間差:
2月5日-12日:股價連續6個交易日漲停,累計漲幅達198.6%,市值從16億元飆升至49億元。
2月6日-11日:大股東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減持,其中大宗交易折價率高達33%。
2月12日:公司首次公告澄清與deepseek無實質合作,但此時股價已處於歷史高位。
這種操作模式引發兩大質疑:
1. 信息披露滯後:公司早在2023年參與deepseek早期融資(文獻7、8提及),卻在股價暴漲後否認關聯,涉嫌利用信息差配合股東套現。
2.估值嚴重偏離:公告顯示,青雲科技市凈率達40.76倍,遠超行業平均的3.37倍,而公司已連續5年虧損,2024年預虧9790萬元。
deepseek概念股亂象:遊資的「造妖」邏輯
青雲科技並非孤例。春節前後,並行科技、四川長虹、美格智能等「偽deepseek概念股」集體上演漲停潮:
並行科技:6個交易日暴漲260%,但明確否認與deepseek合作,且2024年預虧超6000萬元。 同時,大股東迅速減持。
四川長虹:市盈率超96倍(行業平均40倍),主營業務毛利率僅10%,卻因「華為昇騰伺服器」「低空經濟」等50餘個概念被爆炒。
美格智能:8連板後承認ai業務佔比不足5%,動態市盈率達80倍,風險提示形同虛設。
遊資炒作呈現三大特徵:
1. 概念包裝術:將開源模型接入、技術適配等邊緣合作誇大為「核心合作」,例如青雲科技僅接入deepseek api,卻被貼上「算力龍頭」標籤。
2. 資金操縱鏈:通過大宗交易折價出貨、社交媒體散布消息、龍虎榜席位聯動等方式製造流動性幻覺。
3. 散戶收割機:2025年1月以來,tmt板塊交易額佔比達40%,小市值虧損股成炒作主力,散戶持倉佔比普遍超70%。
市場生態危機:價值投資的消亡與制度漏洞
這種炒作亂象已對a股生態造成三重破壞:
1. 資源配置扭曲:資金向垃圾股集中,2024年ai概念股中僅33%業績預增,但虧損公司平均漲幅反超績優股30%。
2. 投資文化異化:短線投機取代長期價值,部分遊資甚至偽造「頂級遊資」賬號誘導散戶接盤,衍生出「殺豬盤」式詐騙。
3. 監管效能不足:對信披違規、異常交易處罰力度弱,青雲科技股東減持計劃早在2024年10月披露,但未對炒作形成有效遏制。
投資者自救:從索賠維權到理性覺醒
面對亂象,投資者需採取雙重策略:
1. 法律維權:若青雲科技涉嫌信披違規,投資者可依據《證券法》第85條提起集體訴訟,要求賠償減持期間的股價波動損失。
2. 價值回歸:參考以下指標規避風險:
市凈率>5倍且連續3年虧損(如青雲科技)
市盈率>行業均值2倍且主營業務無改善(如四川長虹)
大宗交易折價率>20%(如青雲科技2月10日折價33%)
結語:讓資本市場回歸「價值發現」本源
deepseek的技術突破本應推動ai產業升級,但在a股卻淪為遊資收割工具。當青雲科技-u與四川長虹的50個概念標籤成為市場焦點時,我們不得不反思:若制度不能遏制投機,監管不能保護散戶,a股將永遠困在「炒作-崩盤-救市」的惡性循環中。
唯有嚴打信披造假、嚴控減持套現、引導長期資金入市,才能重建健康的市場生態——畢竟,資本市場不是賭場,價值投資才是永恆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