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廣東社會科學中心聯合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藍皮書: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五年多來,大灣區內部科技、經濟、社會、民生、文化、生態等各項建設事業齊頭並進,經濟總量登頂全球灣區第一梯隊,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年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規模已經遠超紐約灣區的1.8萬億美元、舊金山灣區的1.38萬億美元,與東京灣區旗鼓相當。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萬陸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五年多以來,粵港澳大灣區GDP從2018年的10.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躍升至2023年的超過14萬億元,增加了3.2萬億元,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深圳」。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始終堅持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優化城市功能和分工協作,產業共振效應愈加凸顯。
《報告》指出,科創走廊產業走廊成型壯大,構建起世界級的空間廊帶。以深港河套、珠海橫琴為「兩點」,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為「兩廊」的科創空間布局基本成型;隨著跨江跨海通道群建成,交通「走廊」串起世界級產業「連廊」,形成由珠東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帶(「東環」)和珠西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西環」)組成的產業環帶,集中了多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
記者梳理髮現,截至2023年年底,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超2700公里,城市軌道運營里程1373公里,「地鐵+城際」複合巨型網路加速推進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大灣區公路通車裡程約6萬公里,高速公路路網密度達9.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於紐約灣區(8.2公里/百平方公里)和東京灣區(8.7公里/百平方公里)。港珠澳大橋建成開通5年來,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往來粵港澳三地人員達3600萬人次,車輛750萬輛次,經大橋口岸進出口總值達7187.5億元。
空運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擁有7座運輸機場、11條跑道,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香港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為引領的世界級機場群迅速崛起,旅客吞吐量已超東京、紐約、舊金山等國際一流灣區;海運方面,世界級港口群成型成勢,廣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東莞港4個港口邁入億噸大港行列,深圳港、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躋身全球前十。
《報告》指出,「軌道上的大灣區」與「航線上的大灣區」建設成效顯著,構建起世界級經絡通道。
《報告》由1篇總報告、7個專題篇章的17篇研究報告、2篇案例研究報告、1篇大事記組成。從世界級城市群和國際一流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優質生活圈建設、高水平開放、重大合作平台等各個方面,對5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就做了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的梳理總結,研判了下一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面臨的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南方都市報)
來源:綜合開發研究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