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鏈」再迎利好。
12月9日,博科測試開啟申購,10日,林泰新材開啟申購。
一連上新兩家企業,讓市場對比亞迪供應鏈有了更多期待。
林泰新材進行網上申購,發行價為19.82元/股,發行市盈率為17.94倍。
初始發行規模585萬股,占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15%(超配行使前),預計募資1.16億元,發行後公司總市值7.73億元。網上頂格申購需凍結資金550.6萬元,網下戰略配售共引入戰投3名。
濕式紙基摩擦片龍頭?
林泰新材的主要產品是應用在汽車自動變速器中的自動變速器濕式紙基摩擦片和對偶片。
濕式摩擦片應用於濕式離合器,由於濕式離合器在頻繁換擋或滑摩的情況下產生的熱量能夠被冷卻油液及時帶走,允許起步時有較長時間的打滑而不至於使摩擦片燒蝕和翹曲,使離合器片儘可能在允許的溫度範圍內工作,其工作壽命通常可達乾式離合器的5-6倍。
概括來說,濕式摩擦片是濕式離合器里的必要零部件。
根據普華有策,2022 年全球汽車變速器市場規模約為7,524億元,其中中國市場為2,257億元,佔比約為30%,預計2025 年全球汽車變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10,176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0.6%,其中中國市場將達到3,147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1.7%。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出具的《濕式紙基摩擦片行業研究報告》,國內企業(不含國外企業在國內的公司)中為乘用車批量配套提供濕式紙基摩擦片的企業目前僅有林泰新材。
我國自動變速器摩擦片市場份額大部分被美日企業佔據,2022年林泰新材市場份額為4%,排名第三。林泰新材的趕超和發展空間仍然很大。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林泰新材營業收入分別為1.32億元、1.76億元、2.07億元、1.22億元;同期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81.34萬元、2299.82萬元、4308.48萬元、2816.22萬元。
今年1月至9月實現營業收入1.93億元,同比增加36.76%;實現歸母凈利潤0.46億元,同比增加72.57%。
獨家供應受到質疑
林泰新材的一大宣傳亮點,是全國首家為乘用車批量配套提供濕式紙基摩擦片的企業。這一點從林泰新材第一輪問詢回復可見一斑。
在乘用車濕式紙基摩擦片供應商的訪談中,吉利、長安、上汽、奇瑞等汽車廠商的表述,大多為「國外公司:【豁免披露】國內公司:僅林泰新材,無國內其他廠商」。
唯有比亞迪的反饋是「出於信息保密,比亞迪不提供除上述公司外其他廠商的任何信息」。
圖片來源:林泰新材問詢函回復
這裡,或許可以大膽猜測一下,比亞迪是不是有「自主替代」的可能呢?
這一猜測並非沒有其他證據支撐。據招股說明書,2021年至今,林泰新材的前五大客戶中,上汽、長安和奇瑞始終榜上有名,而比亞迪在今年上半年,剛剛殺入了林泰新材前五大客戶名單,位列第三。
換言之,林泰新材大規模進入比亞迪供應鏈,就是今年的事。
那麼,進入比亞迪供應鏈的代價是什麼?
代價就是「砍一刀」。林泰新材表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濕式紙基摩擦片銷售單價較2023上半年下降7.25%,主要系當期向比亞迪銷售的新產品收入佔比增加,該部分新產品銷售單價相對較低所致。」
員工數之謎
林泰新材曾大量採購勞務外包服務,2021年度至2024年1-6月,公司接受勞務外包服務金額分別為372.77萬元、1,375.63萬元、1,013.75萬元和169.41萬元。
對此,林泰新材表示,勞務外包費用相對較高主要系受訂單交付需求及2022年公司生產基地轉移影響,公司原生產工人部分流失,臨時外包服務需求有所增長。隨著生產人員的不斷補充,2024年勞務外包採購額降低至168.68萬元。
報告期內,公司採購的勞務外包服務主要為拼裝、檢查包裝、機加工等工序中的部分輔助工作,不涉及公司產品核心技術或核心工藝。
且不論大量使用勞務外包,是否體現了林泰新材產線的技術含量。
僅從直接人工、勞務外包服務、員工數和營收來看,四者的關係並不匹配。
圖片來源:招股說明書
直接人工+勞務外包應當可以視作生產一線的員工成本。
在營收逐年走高的情況下,員工成本最高的年度卻是2022年,按上半年線性外推的話,今年員工成本比2023年略低,而營收仍有大幅增長。
再把直接人工和勞務外包對比,更顯蹊蹺,相比2021年,林泰新材如今的員工數從129增長到247。
所以,林泰新材的生產,到底需要多少員工呢?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結語
報告期內,林泰新材的應收賬款周轉率逐年提高。從2021年的2.87提高到2024上半年的3.79。
圖片來源:招股說明書
與博科測試不同,林泰新材的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和應收款項融資,並沒有隨著業務發展,出現大幅攀升。
結合林泰新材應收賬款周轉率來看,林泰新材的現金流更加健康,這也符合其「全國首家」的定位,在國產替代的大潮下,林泰新材的無疑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
伴隨新能源車快速崛起,產業鏈也在加速洗牌。整體上呈現,新能源車洗掉油車,國產洗掉國外品牌的趨勢。
當前的汽車零部件,大體可以分為油車專用、電車專用和油電通用。然而,電動汽車的零部件比燃油車大約少了三分之二。電車專用的零部件並不多。
新能源車模塊化程度更高,結構更加簡單,競爭維度更少,產業鏈也更短。競爭維度少了,想錯位競爭也「錯不開」。這使得新能源車領域「贏者通吃」的效應更加明顯,無形中加大了主機廠的話語權。
有人說油電通用的零部件廠商不受影響。但林泰新材已經體現了這一點,比亞迪進入了客戶名單,「客單價」隨之下降。
只能說,「價格屠夫」不愧是「價格屠夫」。
僅就林泰新材而言,它能長期留在比亞迪供應商名單之中嗎?一旦獨家供應的格局被打破,其業務發展將出現怎樣的變化?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免責聲明(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