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鋼鐵俠的馬斯克,從造電動汽車到造星際火箭,胸懷宇宙星辰,被很多年輕人視為人生榜樣。
在中國,也有一位來自農村的「造物狂人」。
他造過相機、冰箱、摩托,還有汽車。
並且放出豪言:「要讓中國的汽車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讓全世界的汽車跑遍中國。」
他就是世界500強吉利集團的創始人——李書福。
他不斷地打破規則,從細微處發現機遇,堅韌不拔地追逐夢想,締造各種李式奇蹟。
七次創業故事也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的啟發。
01
1963年6月,李書福出生在浙江台州的一個農民家庭,家中排行老三。
父親在農閑時會做一些木材、布料的小買賣,這給小書福帶來了一定的商業啟蒙。
小學的時候,書福經常幫生產隊放牛,一次賺一毛五,積少成多,一個暑假下來,也是個小富娃了。
他不但有個會打算盤的小腦瓜,還特別愛思考。
「只要方法得當,態度真誠,就會實現有效溝通,牛和人都一樣。」這是他放牛時悟出來的處世哲學。
1978年,15歲的李書福聽到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意識到機會來了,立馬提前一年把初中課程學完。
升入高中後,每天都生怕機會稍縱即逝。
因此便跟家人說自己準備輟學投身商海,父親聽完暴跳如雷,立馬棍棒伺候了一個晚上。
被教訓後的李書福只能重新回到學校,腦子裡繼續翻江倒海,不斷勾勒他的各種商業計劃。
「我的大量時間都在研究世界,看看這個世界怎麼變,這是第一重要的。」
高考成績公布,他差三分落榜了,家人都愁容滿面。
而他心中卻暗自竊喜:終於可以去社會闖一闖了。
他找了父親作為天使輪投資,借給他120元,買了部海鷗相機。
從此公園、街道、沙灘等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李書福幫遊客拍照的身影。
小本生意,收入頗豐。
但他不滿於此,很快便租房開了家照相館,開始第一次創業。
開相館就得配置專業的座式相機,但這樣的設備價格不菲。
囊中羞澀的他,只能硬著頭皮說,「不就是一個鏡頭、幾個齒輪外加一個膠捲盒嘛,買不起,我可以自己做!」
經過一番倒騰,還真讓他造出一個粗糙的相機,成像效果還不錯。
如若他繼續在這個行業發展下去,可能會改變世界相機製造業的格局。
但他在一次洗照片的時候發現,顯影液可以通過化學反應提取出白銀。
他趕緊重新翻開中學化學課本,當起了一個「鍊金術士」,除了白銀,還冶煉其他金屬。
當時做這行的人少,利潤可觀,於是他關了照相館,投身第二次創業。
英國詩人阿諾德說過:「誰不坐等機遇的饋贈,誰便征服了命運。」
接下來的每一天,李書福都要去拉廢料回家冶煉金屬,皮鞋都跑斷了幾雙。
1984年,21歲的李書福送皮鞋去修補的時候,看到幾位修鞋師傅正在敲打一金屬塊。
李書福好奇地跟師傅了解到,原來他們正在打磨冰箱配件。
敏銳的他馬上嗅到商機:冰箱很快就會迎來購買大潮,而製造冰箱所需的配件一定會供不應求。
02
馬克·吐溫說:「取得領先的秘訣是先開始」。
李書福當機立斷,退出競爭已經日趨激烈的冶金行業。
拉了幾個兄弟,搞了個小作坊,叮叮哐哐開始了第三次創業,為國內冰箱廠提供各種配件。
雖然不是匠人出身,但手藝確實不錯。
靠手工敲打出來的配件符合各大冰箱廠的要求,訂單也接踵而至。
慢慢地,從手工配件升級到冰箱蒸發器、冷凝器和過濾器的研究與試製。
這個學歷不高的小團隊,居然生產出了很多技術含量頗高的核心組件。
野心膨脹的李書福當即決定,自己研發整機冰箱、凍櫃等製冷設備。
創立自己的冰箱品牌,取名「北極花」,一聽就有股冰涼的美感。
那個年代,冰箱還需要國家統一配售、統一生產。
李書福那股硬氣勁又上來了:「造冰箱不難,雖然沒有批准生產,但也沒有禁止呀,我先來試試,摸石頭過河。」
拿破崙說過,先投入戰鬥,然後再去想解決的辦法。
1986年,年近23歲的李書福創辦了北極花冰箱廠,開始有了企業家的雛形。
很快,不到兩年的時間,廠子就以4000萬年營收額成為當地最大的民營企業。
北極花也躋身國內冰箱一線品牌,而李書福則少年得志,成為千萬富翁。
然而,風光不過三年,國家頒布的定點冰箱製造企業名單中,並沒有出現「北極花」。
再加上企業股權紛爭,年輕的李書福身心俱疲。
創業辦廠並不是件光鮮的事。
但他依舊魄力十足,敢拿敢放,決定將「北極花」拱手送給當地政府,自己孤身南下闖蕩。
26歲的李書福已經創業三次,深知學習的重要性。
因此決定到深圳大學回爐再造,來彌補沒上大學的遺憾。
入校不久,他和舍友去建材市場準備淘點材料回來裝飾一下宿舍。
結果發現了一款進口的鎂鋁曲板,做工精良,但價格昂貴,因為國內無廠家能夠生產。
「這種材料,我也可以做呀。」
他的商業細胞又再次被激活,回校後即刻辦理退學。
熱血沸騰地返回老家台州,召集兄弟們馬上開干,踏上了第四次創業征程。
李家兄弟的建材廠生產的鎂鋁曲板質量優秀,價格實惠,馬上搶奪了進口鎂鋁曲板的市場份額。
甚至還出口到十多個國家,真的是幹什麼就能成什麼。
也許是志不在此。
工廠成規模後,李書福便將所有權給了哥哥,自己帶上多年的積蓄,再次南下。
那時,一場群雄逐鹿的炒房熱正在海南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03
可惜,海南不是李書福的福地,他在這裡折戟沉沙,投資房地產虧損了數千萬元。
第五次創業以遺憾收場,它給了李書福一個慘痛的領悟:「也許,我只能做實業。」
就在他一籌莫展之時,建材廠那邊打來電話,告訴他一驚一喜兩個消息。
驚的是,廠里一名員工開著一輛公家的進口摩托車出外時發生車禍。
好在人沒事,但摩托碎得七零八落。
喜的是,他們把撞碎的摩托撿回廠里後,發現摩托車的結構並不複雜,零配件基本能自己製造。
只要有張生產許可證,完全能夠辦個廠子生產摩托車。
李書福接完電話,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當即決定:辦!
當然,這個決定背後,還有他的另一盤大棋。
1993年,30歲的李書福花巨資收購了一個瀕臨破產的國有摩托車廠。
這樣便擁有了一張生產許可證,第六次創業就此啟動。
一開始,生產的是跨式摩托,但銷量一般。
經過調研,李書福發現日本、台灣流行的踏板式摩托更受歡迎,而國內又是一個空白。
因此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他們開發出中國第一輛踏板式摩托車,銷量暴增。
很快佔據國內踏板式摩托車龍頭地位,還出口到美國、義大利等歐美國家。
1996年,為了擴大規模,33歲的李書福在寧海找了800畝地再建一個摩托車廠。
然而,他的真正目的,不是當個摩託大王,而是實現自己的理想——造汽車。
原來,早年去深圳求學,他就買過一輛中華牌轎車,那時便有了製造汽車的夢想。
只是苦於時機不夠成熟,國內汽車行業一直也沒向民營企業開放。
所以現在只能在新建的摩托車廠里,秘密研製汽車。
他買來幾輛賓士、紅旗還有自己的中華轎車,拆解後進行重新構建,拼裝出一部新汽車「吉利一號」。
卻因沒有許可證,不能上路。
不過消息也不脛而走,大家都嘲諷他不知天高地厚,把汽車當玩具,痴人說夢。
李書福硬氣地說出那句經典狂言:「造汽車沒什麼難的,不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嘛。」
第七次創業也呼之欲出。
1998年8月8日,吉利誕生了第一輛自主研發的汽車「豪情」。
那天,李書福大擺宴席,發出700多張邀請函,希望和所有人分享他的興奮之情。
結果,門可羅雀,因為吉利造汽車屬於遊走在政策紅線邊緣,沒人敢沾惹。
多年後,李書福回憶起這一幕,仍然不勝唏噓與心酸。
在李書福的腦海里就沒有放棄二字。
他不斷地破壁,不斷地爭取,多次向國家相關管理部門申請給民營企業參與造車的資格,哪怕是給他一次嘗試失敗的機會。
屠格涅夫說,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穫。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的前夕,李書福終於拿到轎車准生證,成為國內首家民營車企。
那晚,李書福和兄弟們喝了個酩酊大醉。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04
初期的吉利汽車,價格實惠,但品質還有待改進,被調侃為「上坡靠推,下雨打傘」的低端品牌。
一直奮鬥在生產第一線的李書福,聽著各種風言風語,心裡很不是滋味。
夢想是實現了,但更多像個笑話。
於是,他內心開始有了更大膽的想法。
2002年獲得許可證不久後,他在員工大會上說了句擲地有聲的話:「未來,我們將收購沃爾沃汽車!」
大家都呆住了。
一個剛被批准生產汽車的民營企業,想要收購一個曾被稱為「富豪」的百年品牌,絕對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李書福繼續保持著他那憨厚的標誌性微笑。
上天沒有讓他等太久,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
福特汽車面臨著巨大經濟壓力,想要拋售旗下的沃爾沃汽車,李書福適時地出擊,獵人終於等到獵物的出現。
在所有的競購者中,吉利汽車是最不被看好的,連沃爾沃都覺得自己這種貴千金怎麼能下嫁窮小子。
甚至在談判桌上故意刁難李書福,讓他用三個英文單詞,說明為什麼要選擇他。
李書福這次沒有硬懟,而是溫柔地說道:
「這三個單詞是「I Love You」。
我愛你們,愛沃爾沃這個品牌,也愛沃爾沃的員工。
保護好品牌聲譽和員工利益,是吉利的責任和義務。」
這番含情脈脈的表白,征服了現場所有人,也俘獲了沃爾沃的芳心。
最終,兩個品牌喜結連理,這個「蛇吞象」的國際品牌收購案例,也收錄進了哈佛商學院的教科書中。
挫折會來,也會過去,所有遭遇,皆為後來星辰。
順利收購後,李書福堅持「沃人制沃」,保持沃爾沃的獨立性。
他說,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兩者是兄弟,不是父子。
他發現沃爾沃雖然擁有品牌、掌握技術,卻缺乏好的營銷策略。
因此著重幫助沃爾沃開拓市場,版圖從北歐開始擴張到歐美、亞洲,中國是主戰場。
很快沃爾沃就交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
在過去的12年里,沃爾沃全球銷量翻番,成為增長最快的國際豪車品牌。
而吉利汽車也利用這十幾年的時間不斷向沃爾沃學習和汲取經驗。
在全球打造了五大研發中心和五大設計中心,很多技術領域已經躋身世界級水平。
小步快跑的吉利,還接連收購了多個國際汽車品牌。
並且成為賓士母公司戴姆勒的最大股東,吉利集團也昂首挺進世界500強的行業。
05
多年來,吉利先後推出了帝豪、博越、博瑞、星越、領克等多個自主研發的中高端汽車品牌。
從2017年至今,一直穩佔國產汽車銷量第一的寶座。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
汽車行業發展日新月異,不斷湧現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也給吉利汽車帶來了新的挑戰。
為提高自身電動化的技術,吉利花了33億美元成為沃爾沃卡車集團最大股東,積極布局新能源商務車賽道。
還和百度達成合作,成立百度智能汽車,重在提升自身智能信息化的能力,打造一個車聯網生態。
然而,相繼推出的 「帝豪EV」和 「幾何汽車」兩個純電品牌都鎩羽而歸,市場反響平平,吉利轉型的嘗試並不成功。
理想汽車CEO李想曾說過:「相比傳統燃油車,智能電動車是個新物種,組建的團隊也必須是一支全新的跨界團隊。」
李書福顯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他通過復盤吸取教訓,重新組建一個獨立團隊,打造出純電高端品牌「極氪」。
擁有70%跨界人才的「極氪」,沒有讓李書福失望,很快便在電動汽車市場搶下一定的份額。
它也代表著吉利由傳統車企向新能源車企的戰略轉型。
吉利集團的成功,還得益於李書福很早就有了「造車需要先造人才」的覺悟。
1997年吉利汽車剛成立不久,他便開始投資興辦學校。
從浙江經濟管理專修學院開始,不斷孵化出了浙江豪情汽車工業學校、浙江吉利技師學院、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
到後來的北京吉利學院以及海南三亞本科學院;
他一共開辦了10所院校,覆蓋從職高到研究生院不同的層次。
為國家培養出15萬精兵強將,也為吉利集團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除了造車,教育是我心底最柔軟的情懷,而吉利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強大的教育培訓系統。」
李書福說這句話的時候,腦海中一定浮現出當年那個經常望著課室窗外思考商業計劃的中學生。
步履不停的李書福,現在不僅造車,還開始布局手機、晶元,以及衛星等領域。
吉利的商業版圖也朝著全能六邊形戰士不斷進化。
他堅信未來的汽車,就是一個智能空間移動終端。
甚至可以是車主的秘書、管家以及朋友,可以飛行還能夠涉水,只要敢想,他就造得出來。
一個人使勁踮起腳尖靠近太陽的時候,全世界都擋不住他的陽光。
蘇格拉底說過,「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善於利用每一個時機去發掘開拓的人。」
李書福這樣的破壁者,值得所有人的掌聲和尊重。
-End-
作者:林贇
編輯: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