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搜索小米相關的消息,看到的絕大多數可能都是小米汽車、澎湃OS,或是「人車家」生態的相關信息。

有看過我們三易生活關於這次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報道的朋友,想必也會意識到,與其他有些品牌相比,小米「造車」似乎的確更注重正向研發,並將「自研」和「供應鏈」之間的關係處理得更明確,而且從一開始就喊出了「開放車內生態」的口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三點都精準「打」在了潛在競品的弱項上,可謂是針對性十足。
但與此同時,可能許多朋友沒有意識到的是,差不多就在這場發布會的同時,小米其實還「偷偷」上架了另外一款新品。它的配置相當入門、起售價甚至還不到800元,但意義卻很可能遠遠超過了這樣的售價本身。

這就是Redmi 13C,一款現階段售價最便宜的「米系」5G手機,同時它也很有可能會成為目前入門級市場的「拯救者」。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說?首先,大家縱觀現在的入門級5G手機市場便不難發現,這些機型的價格普遍已經漲到了1000元起步的水平,甚至有些品牌的5G手機起步就是1100元以上的價位段。對比前兩年800多就能買到5G手機的情況,相對來說顯然是要貴了一些。

當然,這些品牌自然也有話說。比如他們會指出,現在自家的入門級5G手機在造型設計上比過去「檔次感」高了很多,不僅有接近旗艦的外觀,甚至有些機型還用上了諸如素皮後蓋、OLED屏這樣的配置。
可問題就在於,「入門級手機」真的需要這些嗎?雖然不能否認,即便是「非旗艦機」的消費者,也當然有權要求產品要有顏值、做工要好、造型要儘可能的好看。所以過去我們三易生活也曾在相關內容中,贊成中端機型不應僅僅只往性能這個方向發展,同樣應該要有一部分純粹「重外觀」、「重影像」,但性能一般的產品存在。

但是入門級市場的情況,顯然就不太一樣了。一方面,由於它們的價格很低,所以就意味著它們的成本非常緊張。如果在這類機型上採用過多裝飾性的元素,就必然會影響到實質性的功能配置,也就是會對日常使用的流暢度、功能、體驗造成較大的削弱。
另一方面,更「要命」的是許多看起來很好的造型設計,本身其實就是以一定程度的耐用性和維修成本來作為代價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素皮後蓋不可能有塑料後蓋耐磨、耐摔;比如OLED屏一旦表面摔裂很可能就會氧化損壞、需要更換整個總成,而不像LCD屏那樣只用更換一塊表面玻璃即可。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難不懷疑部分「看起來好看」的入門級5G手機,實際上是將後續的長期使用成本更多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

明白了這一點,再回過頭來看看Redmi 13C的具體配置,就能感受到它確確實實是有用心的。
可以看到,Redmi 13C並沒有使用花哨的造型,機身用的是耐摔、且不易留下痕迹的塑料材質,採用的是90Hz刷新率的LCD屏,但官方特意強調了其較高的峰值亮度。這種屏幕的維修成本遠低於OLED,同時還有著陽光下亮度更高、可視性更好的優勢。有的朋友可能會說,現在OLED屏的峰值亮度不是都好幾千nit了嗎?然而這只是旗艦機上的情況,入門級產品遠沒有這麼高。

與此同時,Redmi 13C將外觀上「省」出來的成本用在了更好的晶元上,它搭載的是聯發科天璣6100+移動平台。與其他品牌千元級5G手機常用的天璣6020相比,天璣6100+的製程從7nm升級到6nm,功耗更低,同時ISP的算力也有所提升,理論上進行影像處理時的速度也會更快。
當然,客觀上來說,天璣6100+也不是什麼「高性能」方案,它與Redmi旗下中端機型配備的第二代驍龍7s這類主控,自然是沒法比的。但對於起售價不足800元手機的目標消費群體來說,更省電、拍照速度更快一點,這或許就是更實在的「性能提升」了。

最為關鍵的是,相比目前「入門級5G手機」的漲價現狀,Redmi 13C在首銷期間僅需749元起的定價策略,顯然就要「良心」得多了。就算是「主推」的6GB+128GB中配版本,也不過才高出100元,首銷期間僅需849元。
要知道,即便是在前幾年入門級機型成本控制還比較容易的時候,一些品牌的這類產品最少也得899元起步了,更不要說現在。從這一點來說,Redmi 13C雖然只是一款非常便宜的入門款5G手機,但它其實客觀上也能看作是小米「秀肌肉」的一種方式。
畢竟,更高的配置、不刻意賺取消費者後期維修費用、低了20%甚至更多的價格,這些背後其實都是強大的供應鏈、強大的議價能力,以及成熟設計方案的積累在起作用。「入門機」雖然看似簡單,但它所考驗的遠不只是各廠商的「良心」,同時也是他們的商業模式和經營策略。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