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首發文章,請勿搬運,違者必究。
12月8日,楊惠妍主持了一次月度管理會議。
她強調,為了如期交付房屋,即便砸鍋賣鐵也要交房,她絕對不辜負老百姓的期望。
她還透露,碧桂園計劃在2024年交付的房屋數量將超過40萬套。
這番堅定的承諾是否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安心呢?
不過,先別急,因為這樣的承諾並非新鮮事物。
事實上,許家印之前也曾表達過類似的決心。
首先,楊惠妍在會議上提出了公司未來12個月的三大主要任務:保障交付、保持經營穩定和保持信用。
其中,保障交付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她透露,未來一年,面臨的交付挑戰將更加嚴峻,預計到2024年,碧桂園的交付量將超過40萬套,這仍然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保障交付是一項非常艱巨但至關重要的任務,希望大家做好充分準備,高度重視,並制定好前期計劃。」
除此之外,作為公司的控股股東,楊惠妍家族承諾將全力支持公司的資金需求。
自上市以來,他們通過借款、增持股票、購買債券以及以股票代替利息等多種方式,已經為公司提供了大約410億港元的支持,並且從未減持過股票。
「我們家族將會不惜一切代價支持公司,公司會努力找到一條儘快恢復正常經營的有效途徑。」
然而,你們早就收到購房者的錢了,砸的誰的鍋,賣的誰的鐵?
但是總的來說,碧桂園展現出積極的態度。
從曾經的負面消息到現在,尤其是在看到恆大、融創等公司的情況後,他們的心態可能非常複雜。
然而,通過幾個月的深思熟慮後,我們可以看出碧桂園已經對現實有了清晰認識。
他們似乎不敢再像恆大那樣嘗試各種花樣,也很難一下子實現像融創那樣有效地化解債務。
但是,生活還得繼續,最重要的是要把「保交付」這門本領練得很好,這已經成為碧桂園守住自己基本盤的核心選擇和頭等大事。
否則,所謂的「保經營」和「保信用」將只是一句空話。
想像一下,如果到處都是半途而廢的工程和負面消息,碧桂園勢必更快陷入困境。這個邏輯很簡單,碧桂園的思路似乎已經很清晰了。
至於他們所說的「砸鍋賣鐵」,至少表明了碧桂園在某種程度上的決心。當然,未來究竟會如何,誰也無法預測,只能拭目以待。
回顧2022年,恆大在新年開工動員大會上宣布了2022年的目標:完成約7000萬平米的交樓任務,大約60萬套房屋。許家印強調了絕不允許低價出售公司資產的原則,公司的權益必須得到保護。
他強調在去年六月就開始強調,無論何時都不能低價出售公司資產,必須警惕在資產處置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漏洞問題。不能依賴低價出售資產來償還債務,否則即使把資產低價賣掉,也很難還清債務。
許家印曾經說過,恆大絕對不會中途停工,會在你們還清房貸前百分之百地交付房子,他們會千方百計確保交樓,決不是空口號。
但是,這種千方百計保交樓的說法有點奇怪,按照合同規定,交樓本來就是應該的,不需要費盡心思,就像不需要費力放屁一樣。如果有實實在在的方法,幹嘛還要說千方百計呢?事實證明,許家印的話並不可信。
在9月28日的通告中,恆大宣布許家印被抓,並同時停止了股份交易。到8月底為止,恆大未償還的債務高達2785億,逾期商票達2067億。由於面臨調查,恆大無法進行債務重組和票據操作,相當於融資渠道被切斷。許家印再也無法以「保交樓」的借口爭取時間,進行資產轉移。
最近一段時間,許家印在海外設立的子公司、技術性離婚、信託基金等事務都曝光在公眾面前。原來,許家印高喊「保交樓」的口號,其實是為了爭取時間,進行資產轉移。
許家印被抓,這正式宣告了恆大的真正沒戲了。
恆大這些年的運作,無論是在地產領域還是汽車業務上,實際上都像是一個大型的騙局。
無論樓盤賺不賺錢,汽車行業是否盈利,這都不是關鍵,因為這一切只是用來找借口融資的手段。許家印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了230億的保護計劃,但對於那些投資者、承包商和工人們來說,他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許家印的兒子在海外過著富裕的生活。
現在許家印被抓,實際上只是為那些投資者和買到爛尾樓的房主交代一下而已。
恆大倒下後,留下的只是一地雞毛。跟隨恆大的承包商,要麼自掏腰包支付工人工資,要麼跟著包工頭一起倒霉。房地產牽扯太多行業,從前期建設、中期裝修,到後期銷售,整個產業鏈都將迎來嚴寒。
許老闆走了,但債主們卻要承受所有的後果。
碧桂園的日子也不好過。胡潤稱,楊惠妍的身價從巔峰時期的2200億縮水約為480億元,是中國女富豪中排名第五的。碧桂園作為僅次於恆大的中國第二大地產企業,負債不比恆大少。到2023年6月30日,總資產大約為1.62萬億元,總負債約為1.44萬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82.3%。
這樣龐大的債務確實令人揪心。而且,碧桂園的經營狀況也很糟糕,持續虧損。今年上半年,碧桂園集團的財務報告顯示,虧損約40億元,繼去年下半年首次虧損後,再次陷入虧損。
楊惠妍從一出生就帶著一種獨特的光環,這多虧了她大姐身體原因,讓她成為家族特別培養的對象。
她的中學時光是在由她父親創辦的廣東碧桂園學校度過的。那時候,她爸爸經常讓她和妹妹坐在董事會會議旁聽,然後還會事後給她們解釋,會議中說的話有什麼意義,甚至如何批評下屬都一一傳授給她們。
為了提高楊惠妍的英語水平,她爸爸甚至特地找了個年齡相仿的外籍女學生,讓她們同吃同住。到高中二年級,年紀還不到二十的楊惠妍就被送去英國讀書。
2001年,楊惠妍成功考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在美國讀書時,她的生活並不像一般「富二代」那樣輕鬆,反而要自己打工賺零花錢,過著跟李嘉誠的兒子差不多的生活。
據說她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優秀,每次考試都能拿到A,甚至校長都親自頒發她的畢業證書。
2005年,年僅23歲的楊惠妍順利畢業,同年她的爸爸就把所有公司的股權轉交給了她,培養她成為接班人。一進入公司,她就展現出卓越的管理潛質。2007年4月20日,碧桂園在香港上市,25歲的楊惠妍成為內地新一代的首富。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楊惠妍一直陪伴著她的父親共同管理這家頂尖的房地產公司。到了2018年底,她成為了集團的聯席主席,不僅協助處理碧桂園的日常運營,還負責集團的戰略投資和探索新業務,包括負責碧桂園服務等方面的板塊。
如今,在父親的培養下,已經在碧桂園度過了18年的楊惠妍正式接過主席的職務,而她將迎接的將是碧桂園最為艱巨的一次變革和轉型。
說到碧桂園,就不能不提它的創始人,也就是楊惠妍的父親。早在碧桂園赴港上市的時候,楊國強就把手中持有的碧桂園股權交給了女兒楊惠妍。憑藉父親積攢的家業,楊惠妍在年僅26歲時就成為了福布斯中國首富。在逐步成為碧桂園核心高層的過程中,楊惠妍用自己的實力向外界證明,她並不是僅僅依賴父親光環的「創二代」。
自1992年創立碧桂園以來,楊國強在碧桂園已經奮鬥了31年。然而,如今這位一手打造碧桂園成為銷售規模達千億級的明星房地產企業的企業家,曾經只是一個家境貧寒的「窮小子」。
根據媒體報道,我們得知楊國慶從小家境貧困,甚至在17歲之前都沒穿過鞋子。由於家庭貧困,楊國強不得不早早開始工作。1978年,年輕的楊國強,在家人的幫助下成為了一名施工員。由於他勤奮肯干,很快晉陞為北滘建築工程公司的總經理。憑藉自己的努力,楊國強完成了從小工到包工頭的驚人變遷。
成為包工頭後,楊國強並沒有沉溺於享樂,他對工作仍然非常努力。為了爭取更多項目,他四處奔波聯繫業務;一旦承包了項目,他又迅速投入到畫圖、做預算、買材料等一系列工作中。
1992年,碧桂園在順德奠基,楊國強作為北滘經濟發展總公司的代表擔任了該項目開發公司的總經理,負責項目的開發建設和日常行政管理工作。這標誌著楊國強正式開始了碧桂園在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歷程。
在強監管的時代,碧桂園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獲得上級的認可。但由於市場不景氣,碧桂園也感到力不從心。經過三十年的奮鬥,楊氏父女並不想看到碧桂園走向衰敗。
「三保」既是眼下的任務,也是為了將來;另一方面,楊惠妍的聰明推理,雖然有些像是在展示自己的實力,暗示著她有處理資產和權力之爭的能力,同時也為了表達一種倒下了就是問題,站起來則涉及就業和稅收等多方面。
她也透露了一些對未來的構想,主要因為碧桂園手上還有很多未開發或待開發的土地儲備,按照楊小姐的看法,這些資源足夠支撐公司未來10年的發展。
這又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碧桂園不僅可以再開發一輪,還可以持續發展一個時代。碧桂園必須要考慮制定自己的未來戰略。比如,提到的「保信用」等,也包含了對未來發展的一些考慮。
當然,相較於當前的緊急救援和不倒下來的問題,這些戰略規劃看起來可能排在次要位置。然而,在這其中也蘊含著一些強烈的願望,雖然沒有明確表達出來。如果碧桂園能夠渡過難關,將對社會做出怎樣的貢獻,通過這種委婉的示意,楊惠妍也傳達了自己對未來的期許。
傳承之曲奏響,楊惠妍是否能夠超越父輩?這是一個懸念,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