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隅砂漿
為貫徹落實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踐行集團「四個發展」戰略理念,北京金隅砂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隅砂漿公司)積極利用疏解騰退出的土地等資源,發展培養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新業態,努力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實現「騰籠換鳥」與轉型升級的有機結合。
金隅集團首座新建「零碳建築」——金隅砂漿科創中心 金隅砂漿/供圖
打造城市固廢資源化利用示範基地
金隅砂漿公司以金隅集團與北京市平谷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契機,利用北京金隅平谷水泥閑置土地,在平谷馬坊規劃建設金隅建築垃圾處理和砂漿資源化利用產業園示範項目和金隅數字供應鏈項目。
產業園示範項目建設規劃以「綠色化、數智化、集成化」為核心特徵,按照 「無人化」「去工廠化」思維進行布局設計,圍繞新型建材與資源化利用領域創新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打造城市固廢資源化利用示範基地。項目包括30萬噸建築渣土處置及資源利用線、年產35萬噸干混砂漿生產線、年產70萬平方米生態透水磚生產線,以及金隅砂漿科創中心等相關配套輔助設施,總建築面積3萬餘平方米。
助力首都「無廢城市」建設
金隅砂漿公司堅持綠色發展,拓寬固廢綜合利用方向,推動「無廢城市」建設。產業園示範項目藉助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骨幹企業平台,集中攻克固廢高效綜合利用製備建材的瓶頸問題,實現建築渣土減量化、資源化目標,助力首都「無廢城市」建設。
打造城市固廢資源化利用示範基地,助力實現「雙碳」目標。項目每年可處置建築垃圾30萬噸,減少建築垃圾隨意堆放佔地60畝,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274.3噸;推進光伏發電合同能源管理,年均光伏發電量約450萬度。
處理物料就地再利用,杜絕環境污染,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項目實行全封閉化生產,杜絕環境污染;將處理後的物料就地轉為砂漿原材料循環利用,節約填埋、堆放所需要土地,有效降低建築材料、礦產資源的環境負荷。
依託公鐵融合綠色樞紐發展,保障首都物資供應。為更有力實現京平公轉鐵綜合物流樞紐產業園對首都的物資供應的保障力度,項目圍繞產業園定位發展,為舊城改造、副中心建設等持續性開發提供物資供應有力保障。
優化產能布局,強化服務首都功能建設,保障市政軌道交通、城市副中心等重點工程建設。項目聚焦服務首都功能建設、構建新發展格局,通過盤活國有閑置土地,調整產品結構,確保落實城市副中心、市政軌道交通等重點工程建設保供任務。
金隅砂漿特種砂漿生產線 金隅砂漿/供圖
踐行轉型發展新路徑
產業園示範項目按照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骨幹企業建設要求規劃建設,聚焦低碳發展和示範引領,創新建築垃圾處置工藝,充分發揮在資源綜合利用上的先發技術和管理優勢,在固廢大摻量、規模化、高值化利用方面擴大應用領域,使建築垃圾與綠色建材製造深度融合,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實現就地分選,就地消納利用,打造國內建築垃圾綠色處置和綠色砂漿產業升級示範樣板工程,達到同行業領先水平。
項目重點聚焦砂漿生產裝備和工藝關鍵環節,從原料儲備、制砂、上料、配料、計量、混合、包裝、除塵等全過程、全流程實施「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生產線設備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基本達到無人化,大幅降低人工成本,較傳統砂漿企業用工總數降低50%。裝備水平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通過物聯網技術打造集包裝智能化、磅房無人化、生產自動化以及運維數字化於一體的綠色智能工廠,實現客商管理、產品銷售、物流調度、生產排產、原料採購、庫存管理、智能對賬等全流程管控,實現銷售、生產、採購、質量等數據自動化採集和存儲,並通過ERP機器人實時將數據導入NC財務系統。
項目按照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築標準建設科創中心,配備光伏一體化系統,實現綠建三星、超低能耗建築和零碳建築「三認證」,以北京市發改委探索建立京津冀清潔生產夥伴關係為契機,利用屋頂面積,採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設光伏發電站,推動傳統製造業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轉型。
持續優化產業布局
項目按照集團園區化管理定位相關要求,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園區職工食堂、宿舍等附屬生活設置,負責園區內房屋土地租賃等物業管理業務,為平谷產業園區企業整體運營和管理提供必要條件和支撐。以平谷項目為依託,改變過度依賴基建投資和房地產市場發展模式,加速金隅砂漿主業產品由基建工程市場向消費類民用建材轉型,全力推動「工裝到家裝」發展轉變,加速優勢產品向消費類建材綜合製造商轉型,培育一批優質經銷商和戰略合作客戶,搭建民用市場營銷網路。
為積極響應首都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項目採用建築垃圾等固體廢棄原料,生產品質優良、價格低廉的生態透水磚系列產品,可有效解決城市路面鋪設磚石不透水等問題,間接緩解城市地下水下降,同時節約工業化原料,為社會節約了緊缺資源。
「十四五」期間,金隅砂漿產業繼續堅持「走出去」發展戰略,以企業核心競爭力關鍵指標為目標,創新生產模式和產業組織方式,全力以赴增強戰略規劃和經營管理能力,通過重組整合、股權合作、深化交流等多元化方式,持續優化全國產業布局,加快國內空白區域市場推廣進程。
本文原載於《中國建材報》11月6日1版
責編:丁濤
監審:王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