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的「多層次性」而言,一般認為可以分為從高到低的四個板塊。
(一)一板市場(主板市場)
主板市場也稱一板市場,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證券發行、上市及交易的主要場所。一般而言,主板市場對發行人在盈利水平、市值大小等方面的指標要求標準較高,上市企業也多為大型成熟企業,具有較大的資本規模以及穩定的盈利能力。《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2023)也明確了主板突出「大盤藍籌」特色,重點支持業務模式成熟、經營業績穩定、規模較大、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優質企業。
我國的主板市場包括上交所主板和深交所主板兩個市場。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深交所的主板市場曾經包括兩個板塊:主板和中小企業板(業界也簡稱「中小板」)。
2004年6月25日,深交所正式設立中小板。在此之前,深交所主板已經不接受新的公司上市申請,成為一個存量板塊。設立中小板之後,深交所中小板執行與上交所主板完全相同的發行上市標準和審核方式。
2021年4月6日,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正式合併為深交所主板。深交所主板恢復為一個既有存量也有增量的市場。沒有特別說明的話,本書所提及的深交所主板,指原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合併後的深交所主板。
根據WIND資訊數據,截至2023年2月20日,A股主板市場共有上市公司3222家,其中上交所主板1716家,深交所主板1506家。
(二)二板市場
在境外成熟市場,二板市場一般是地位次於主板市場的二級證券市場。其設立目的主要是為暫時無法在主板上市的創業型企業、中小企業等需要進行融資和發展的企業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是對主板市場的重要補充,在資本市場有著重要的位置。
在中國,二板市場的定位有所不同。雖然在企業規模、業務成熟性等方面不如主板市場,但它同時承擔了服務國家戰略、支持硬科技和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等重任。也就是說,中國的二板市場不能僅僅理解為主板市場的補充或者低一層級的市場,它本身也因為其板塊的不同定位成為與主板市場定位相同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中國的二板市場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簡稱「上交所」)科創板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簡稱「深交所」)創業板。前者於2019年開板,成立即試點註冊制;後者於2009年開板,2020年6月開始試點註冊制。
也有人認為,北京證券交易所(簡稱「北交所」)也屬於中國的二板市場。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的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不是二板市場。其內部分為三個層次:納斯達克資本市場(CM)、納斯達克全球市場(GM)、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GS)。其中,層級最高的GS是主板市場,與紐約證券交易所(簡稱「紐交所」)共同構成了美國最主要的兩個主板市場;GM相當於二板市場;層級最低的CM相當於三板市場。
根據WIND資訊數據,截至2023年2月20日,上交所科創板共有上市公司506家,深交所創業板共有上市公司1238家,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71家。
(三)三板市場
三板市場位居整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第三級。我國的三板市場指「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簡稱「全國股轉系統」),又被稱為「新三板」,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為其運營管理機構。
1992年7月和1993年4月,中國證券市場研究中心和中國證券交易系統有限公司先後在北京分別成立了STAQ系統(全國證券交易自助報價系統)和NET系統(全國電子交易系統),從事場外股票交易。在這兩個市場被關閉後,中國證券業協會於2001年7月為解決原STAQ系統、NET系統掛牌公司的股份流通問題,成立了「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該系統主要交易原STAQ系統、NET系統掛牌公司和從滬深交易所退市的公司的股票,也被稱為「老三板」。
2006年,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公司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報價轉讓,被稱為「新三板」。歷經擴容,「新三板」正式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第三層次。
目前新三板內部分為「基礎層」和「創新層」兩個層次。曾經在新三板內部層級最高的「精選層」已經於2021年正式升級為北京證券交易所。
根據WIND資訊數據,截至2023年2月20日,基礎層共有掛牌公司4905家,創新層共有掛牌公司1651家。
總結起來講,我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可以分成兩大層次。第一層次是主板市場、二板市場、三板市場,其為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證券可以公開發行,由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其中,主板市場、二板市場被稱為證券交易所,三板市場被稱為證券交易場所。第二層次是四板市場,其為地方政府監管的區域性場外市場,所交易的證券不能公開發行。
我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參見圖1-1。#經濟與股市# #活躍資本市場# #財經深思考# #資本的效率# #股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