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由人民網·人民數據主辦的「數據要素發展座談會暨數據要素公共服務平台上線」活動在人民日報社成功舉辦。
在以「推動數據要素市場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圓桌對話環節中,浙江大學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科技日報社原副社長房漢廷;北京市大數據中心副主任石志國;數字安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小勇;中國科協網路與數據法治決策諮詢首席專家,聯合國世界絲路論壇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春暉;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韓國權;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棟參與對話交流,各自發表了精彩的觀點,伏羲智庫創始人,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原主任李曉東擔任嘉賓主持。
圖為浙江大學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科技日報社原副社長房漢廷
房漢廷從分析社會形態和時代特徵入手,認為人類文明的經濟形態可以劃分為三大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數字經濟。農業經濟由工具驅動,在發明和使用工具上形成了巨大的突破,顛覆了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工業革命將能源標準化、規模化,形成了工具和能源驅動;在如今的數字經濟時代,把技術、知識馴化、標準化,形成了工具、能源和數據驅動。
房漢廷強調,數字經濟中除了演算法和算力之外,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數據。儘管已處於數字經濟時代的洪流之中,但很多省市對數字的作用、數據的價值的認識亟待提高。
房漢廷表示,從數據採集、數據傳輸到數據處理,從物聯網、5G、6G,特別是6G的天基系統,再加上現在以大模型為主體的數據處理實際上已經解決了幾乎所有數字經濟發展當中的主要障礙問題,可以認為以數據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時代進入了成本拐點。他還指出,我國目前存在四個層面數據開發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是數據資訊,重點是形成數據礦山,挖掘數據潛在價值;第二個層面是數據資源,形成數據的共享、共用;第三個層面是數據資產,數據要可交易、可流通;第四個層面是數據資本,數據要素要像其他生產要素一樣為持有者、使用者、交易者帶來價值的流量。目前全國能達到數據資本層面的基本上是一線城市,形成「數據孤島」;數據資產層面約有二三十個城市具備條件;數據資源層面的數據礦山建設過程主要由三四線城市進行。綜合來看,中國在數字經濟、數據要素的應用上需要進一步從法律、技術、政策方面形成加速度,推進中國進入數字經濟時代。
來自29個中央部委相關部門負責人,湖北、河南、黑龍江、安徽、內蒙古等省區的地方政府部門負責人,以及各地大數據交易所、大數據企業的代表500多人出席會議。
來源:人民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