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董明珠!4億股權被質押,深陷造車黑洞

2023年05月05日20:28:02 財經 1693

五一假期結束後的第一個交易日,白色家電千億大白馬,格力電器直接一字跌停!

而在市場上都關注其業績、分紅不及預期,導致格力股價下挫,險些跌停的時候,另一個更為危險的信號,險些被忽略:

董明珠持有的1150萬股股份遭到凍結,市值約4.07億。

失意董明珠!4億股權被質押,深陷造車黑洞 - 天天要聞

據紅星資本局報道,在2022年中,董明珠直接持有的格力電器股票,沒有凍結和質押的情況。也就是說,

不過,據格力最新公告,董明珠股份狀態顯示「凍結」其實是信息存在錄入錯誤,更正後董明珠女士的股份狀態填寫為「質押」。

沒想到,像格力電器這樣的千億上市公司,也會發生如此離譜的「烏龍」事件,真是讓人無力吐槽。

其實,據第一財經報道,董明珠在去年也曾質押過格力電器的股票,後解質。一般來說,股權質押、凍結和個人債務問題有關。雖然格力電器並未解釋董明珠股權質押的原因,但另一邊,銀隆新能源(現已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的財務數據顯示,格力和她仍深陷當年造車業務所埋下的「坑」。

1 為造車,當年不惜自掏腰包

2016年,造車之風正在國內吹得正盛。跨界造車,成為潮流。彼時,最受關注的新勢力們,除了如今的造車「三傻」,還有賈躍亭法拉第未來

這時,手機還沒造明白的董明珠,又盯上了造車。

當時,董明珠非常看好銀隆的實力,尤其是他的鈦酸鋰電池技術,認為其可以與比亞迪特斯拉三分天下,對造車亦有巨大的幫助,於是決定讓格力收購珠海銀隆

2016年,格力電器曾擬定一份投資方案,將以130億元的高價,全資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但這一方案最終遭到部分中小股東的強烈反對,沒有成功通過。

格力收購不成,董明珠決定:自掏腰包,入股珠海銀隆。

董明珠不僅自己拿出了10億,入股珠海銀隆,還拉上了王健林劉強東等人強強聯合,共計出資了30億,拿下珠海銀隆22.388%股權。

失意董明珠!4億股權被質押,深陷造車黑洞 - 天天要聞

之後,董明珠又在2017年連續兩次增持銀隆,持股比上升至17.46%。但增持卻付出巨大的代價。董明珠曾表示,為了投資銀隆已壓上了全部身家,甚至還不惜舉債。

但被董明珠承載造車夢的銀隆新能源,最終卻成了一個大窟窿,落得一地雞毛。

2017年年底、2018年初,銀隆新能源相繼被媒體爆出拖欠供應商貨款、工廠停工的消息,暴露出公司內部管理的缺失。

「我之前意識到銀隆的管理有問題,不過確實沒想到管理問題這麼嚴重」,意識到了銀隆內部的問題後,董明珠便想要整頓銀隆,但卻觸碰到了原董事長魏銀倉、原總裁孫國華等人的利益,雙方爆發股權紛爭。

2018年11月,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發布聲明稱,公司新一任董事會、監事會及公司管理層在履職過程中,發現原董事長魏銀倉、原總裁孫國華涉嫌通過不法手段,侵佔公司利益金額超過10億。目前已經提起民事訴訟,並向公安機關報案。魏銀倉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就立即對銀隆聲明作出回應,稱已經起訴董明珠。

雙方互相指責。直到2019年4月,事件終於迎來官方落錘:

珠海銀隆發布公告稱,大股東魏銀倉及孫國華等人涉及侵佔公司利益總計超過14億元,共涉及四項刑事案件和三項民事案件。經確認,大股東魏銀倉身處美國,孫國華等6人已被刑事拘留,部分與刑事控告事項有關的人員也已失聯。

2 銀隆虧損擴大,凈資產大幅縮水

兜兜轉轉,銀隆最終還是被格力收入囊中。

2021年8月,格力電器以參與司法拍賣公開競拍方式,繞開股東大會,以18.28億的價格成功競得銀隆新能源30.47%的股權,同年11月,銀隆新能源官宣更名「格力鈦」,正式成為格力電器控股的子公司。

失意董明珠!4億股權被質押,深陷造車黑洞 - 天天要聞

但此時,銀隆新能源的估值已經發生了巨大轉變。2016年,在董明珠等人投資30億獲得22.388%股權時,銀隆的估值還高達大約134億,董小姐手中的17.46%股權價值23.4億,但到了2021年,根據拍賣信息推算,銀隆新能源的估值已經降至60億,董小姐持有的股權價值縮水到10.48億,跟5年前比,虧了近13億。

前文提到,董明珠當時為了投資銀隆,押上了全部身家,甚至舉債。雖然其本人沒有透露過具體的舉債數額,但在2020年,自媒體地產情報站在一篇文章中稱,董明珠在用格力的分紅還債。

而且,格力鈦被格力電器控股後,表現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不僅虧損在擴大,而且凈資產也在縮水。

2022年,格力鈦的虧損從去年同期的3.21億,擴大到19.05億;而期末的凈資產,從年初的21.48億,縮水到只剩下2.38億(凈資產=總資產-總負債,2022年期初凈資產=272.82-251.34=21.48;2022年期末凈資產=250.24-247.86=2.38)

失意董明珠!4億股權被質押,深陷造車黑洞 - 天天要聞

算下來,格力當初拍下來的30.47%股權,對應凈資產已經虧掉了17.55億,只剩下7251.86萬元。

董明珠就更慘了。按照如今的凈資產計算,董明珠手中17.46%股權對應下來的凈資產只剩下4155.48萬。相對最初的23.4億估值,虧了20個億,只剩下零頭了。

錢是實實在在的虧了,那麼董明珠的造車夢實現了嗎?現實也是一言難盡。

銀隆汽車順利造出來了,但市場卻並不買單。銀隆新能源首款MPV車型——銀隆艾菲在市場上銷量慘淡,2019年銷量僅2708輛。2021年銷量一度回升,但到了2022年銷量又有回落。客車方面,據中國客車信息網統計,2022年,格力鈦新能源在我國6米以上新能源客車銷量排名第12,銷量1736輛,同比下降14.27%,市場份額僅2.82%。

3 多元化受挫

格力空調業務也被趕超

從手機、到造車,格力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多元化的道路,但始終收效甚微。從財報來看,2022年,格力電器的第一大營收業務依舊來自空調業務。空調業務的營收高達1348.59億,佔總營收的比例高達71.36%。

而被寄予厚望的綠色能源、生活電器和智能裝備業務,2022年營收分別為47.01億、45.68億和4.32億,佔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2.49%、2.42%和0.23%,營收佔比依舊不高。

而去年整體的業績,甚至還在「原地踏步」。財報顯示,2022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收為1901.51億,同比增長0.26%;實現凈利潤為245.07億,同比增長6.26%。

拆分季度業績來看,格力單季度營收還出現大幅下滑。2022年第四季度格力電器期內營收為418億元,下滑了16.56%;歸母凈利潤為62億元,下滑了16.4%。

營收規模上,格力也與「白色家電三巨頭」的另外二者,美的、海爾,進一步拉大距離。

財報顯示,美的集團2022年實現營收3439億元、同比增長0.78%,歸母凈利潤295.54億元、同比增長3.42%;一季度實現營收962.63億元、同比增長6.5%,歸母凈利潤80.42億元、同比增長12.03%。海爾智家2022年實現營收2435億元、同比增長7.22%,歸母凈利潤147.11億元、同比增長12.47%;一季度實現營收650.66億元、同比增長8.02%,歸母凈利潤39.71億元、同比增長12.59%。

2023一季度數據對比尤為慘烈。今年一季度,格力的營收約佔美的集團營收的38.26%、海爾智家的54.50%。

就連格力最核心的空調業務,也被美的趕超了。2022年,格力電器空調業務收入1348.59億元,同比增長2.39%;美的集團暖通空調業務收入為1506.35億元,同比增長6.17%。

格力的增長瓶頸,如今也是董明珠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本文源自深藍財經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僅1699史低的驍龍8 Gen3直屏旗艦機,太刺激了! - 天天要聞

僅1699史低的驍龍8 Gen3直屏旗艦機,太刺激了!

之前小智說了,本月會有一大波的新機發布,均搭載高通和聯發科的新處理器,尤其是高通的驍龍8s Gen4機型眾多。不過對於驍龍8s Gen4新機的定價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曝光,但外界普遍認為這批新機會比較尷尬,因為驍龍8s Gen4的性能處於不上不下的水平
強悍性能和智慧體驗並駕齊驅 OPPO Pad 4 Pro評測 - 天天要聞

強悍性能和智慧體驗並駕齊驅 OPPO Pad 4 Pro評測

縱觀近兩年手機市場,在性能上格外內卷,就連3000元左右的中端機型也會配上當年最新的旗艦處理器。反觀平板電腦市場,基本上都是選擇的當年中端處理器或者上一代的旗艦處理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這和它的產品定位有關係,不少廠商認為平板電腦還是以輕辦公和娛樂為主,
有些網路審核也太離譜了,如果這也能審核過,那我也可以發! - 天天要聞

有些網路審核也太離譜了,如果這也能審核過,那我也可以發!

扭歸扭,打歸打,打完我們還是一對兒看著不太像是P的賣相就不太好喝的感覺實在太慘了一點如今有些網路審核也太離譜了請不要灌酒,否則後果堪憂俺的帽子威力不容小覷白子取得了碾壓優勢小孩哥:別鬧了我都尷尬死了不要在馬路上放飛氣球場面似乎有點羞恥?沖著這髮型也得加點工資當
中國首個AI智能化妝品無人車間正式投產 - 天天要聞

中國首個AI智能化妝品無人車間正式投產

近日,上美科技園智慧工廠正式投產,標誌著美妝行業在智能製造領域邁出重要一步。該智慧工廠總投資3億元,佔地面積達20000平方米,作為中國首個AI智能化妝品無人車間,每日產能高達200萬瓶,其全流程AI智能化生產體系備受矚目。
戰略實施過程中,企業如何監控與調整,以確保目標達成? - 天天要聞

戰略實施過程中,企業如何監控與調整,以確保目標達成?

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企業戰略實施是關乎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環節。它如同一場精心策劃的長途旅行,企業設定的戰略目標是目的地,而戰略實施則是通往目的地的具體行程。然而,這並非是一條坦途,途中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和挑戰。市場環境風雲變幻,競爭對手虎視眈眈,技術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