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眼視角•深度硬核•智享財經••
不是疫情已結束,而是疫情防控措施優化了!這一點是判斷近期A股「牛板塊」--醫藥賽道行情是否結束的關鍵性邏輯基礎。
有人預判:醫藥賽道隨著疫情防控「新10條」的落地,行情就即將落幕結束了!這未免太主觀武斷,而市場對於醫藥板塊、尤其是新冠葯與抗原檢測概念的邏輯與定位,財經人士眾說紛紜。今天就認真系統地梳理一下:
首先,偏好醫藥行業的投資者,需要深度認識它的行情演繹邏輯。否則,對於進退的時機就不容易很好地把握住,會陷入消息面與情緒面炒作而出現追漲殺跌的投資風險。
這個板塊與相關細分概念近期的炒作邏輯,其實與日常生活實際消費需求密切相關。疫情防控優化以來,激發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囤葯防病需求,所以前期很多人認為醫藥及相關概念見頂了,而市場實際卻根據消息面反覆炒作發酵,天天漲停上無數,行情似乎並未就此止步。
拿以嶺葯業來說,中途很多人提前下車了,市場一有傳聞連花清瘟脫銷,後面又有人進場追高。一跌一洗盤,這些資金就馬上下了車,結果第二天轉身K線陽包陰又創了新高。
其次,疫情並不會馬上消失;而是在生活中長期共存,相關需求還在激增。
至少2022年的整個冬天,醫藥及相關新冠葯概念的邏輯會得到反覆炒作,尤其是放開後的抗原試劑,很多單位與家庭都很需要。只要疫情在,它們都將是社會長期的需要。
因此,判斷上不能刻舟求劍、緣木求魚。要從生活需求角度出發,從板塊里挑出最強邏輯的個股持有與反覆高拋低吸。
醫藥板塊相關概念股,當下只是「明牌」了,資金博弈更加激烈,但行情離結束還言之尚早。
雖然板塊內部明顯出現分化,但一些核心個股卻依然保持了強勢的特徵,不斷洗盤不斷創出新高。
而對於相關品種,投資者只需要上街去轉一轉,可以看到社區診所門前排著的長隊,對應的感冒、發燒與止咳等防治藥物、新冠檢測的抗原試劑還暫時是供不應求。
中國人口基數大,就算口罩也是連續幾年的消費需求了。張文宏認為:上海將在3、4周內達到社會感染高峰,3個月後將逐漸走出這波疫情。
而這些板塊與概念,筆者認為只會隨著2023年入夏,感染人數驟降才會有緩和。
同時,只有出現新的疫苗,讓疫情得到全面轉折或出現拐點;才會讓相關概念股行情真正面臨著終結的風險。否則,這期間的任何震蕩反覆,最多只能算是一種間歇性的資本投資博弈而已。
最後,是分清對應的社會需求,分清對應的上市公司,做出對應的投資決策。
市場對醫藥最強的需求邏輯,近期自然還是醫藥賽道里的新冠葯、抗原試劑概念。具體地講,就是家庭常備用的退燒止咳藥物,以及檢測用品需求。
①退燒藥是家庭常用藥的剛需,目前輕症新冠患者常用藥物中發燒用藥僅三種:撲熱息痛、布洛芬與阿司匹林。
對聯防聯控發布新冠感染者居家治療指南及常用藥參考,布洛芬作為發熱癥狀藥物被列入其中。
布洛芬龍頭是新華製藥、豐原葯業,連花清瘟系以嶺葯業。其上市公司還有:多瑞醫藥(布洛芬混懸液已獲批通過)、潤都股份、亨迪葯業、 金石亞葯。
很多藥店里近期買不到連花清瘟和布洛芬,要去社區醫院排隊和網上購買,尤其是不容易購買到檢測用品。
②新冠抗原檢測。國家衛健委近日表示,將給予60歲以上老人每周兩次抗原免費發放的政策。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2.7億,抗原檢測試劑市場將迎來巨大需求。
抗原檢測板塊的上市公司,有樂普醫療、之江生物、天瑞儀器、達威股份、英諾特、華盛昌、東方生物、毅昌科技、明德生物,九安醫療曾因美國訂貨,一個季度狂賺超140億元而成妖。
當前,抗原檢測概念股估值普遍處於低位,超六成個股最新滾動市盈率不足20倍,九安醫療、明德生物、熱景生物最低。
③線下及電商網購。醫藥需求也帶火了網購與電商物流。而A股里的醫藥電商概念股是葯易購;線下銷售主要看中國醫藥以及一些相關醫藥連鎖上市公司。互聯網「藥房三劍客」是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
醫藥賽道的人氣依然保持旺盛,這主要依靠市場超2億多的散戶投資者,他們依然是醫藥板塊里最為活躍的力量;他們每天耳濡目染身邊人「中招」感染,也會第一時間反饋到市場相關個股的炒作上。
見微而知著,什麼時候醫藥股全面「退燒」了、全國的疫情就應該開始出現拐點了。
這裡面需要提前注意的是,一些漲了幾倍高位明顯拐頭的個股,尤其是機構已經全部出局,後期主要為遊資在接力炒作;對這些已明顯拐頭的個股,是需要投資者提前及時迴避風險的。
現在不檢測核酸了,對醫藥板塊里的核酸檢測這一細分板塊影響較大,需要投資者規避。
這些天,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單位,都能聽見誰又「中招」發高燒的消息。但現在中招主要還是以居家吃藥自愈為主。
實際在工作中需要拜訪客戶與領導,近期很容易被婉拒;鷹眼近段時間深有體會。主要原因是一些單位仍然堅持24小時、72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各地、各單位的「土政策」標準也不盡統一,這事讓工作生活上遇到還是很頭痛。
有人說,本年度最大的謊言是:新冠是大號感冒!中招的人自然會有體會。也有人說:三年了,大家都沒掙到啥錢,希望別再拿錢去交智商稅。網上有人傳自己花120元去買一盒連花清瘟,這值當嗎?
不要搶購、囤積過多的退燒等藥物了;醫院診所並不缺葯、不必浪費醫藥資源。喜歡醫藥板塊的投資者,歡迎評論區留言介紹當地的相關購葯疫情感染情況,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做投資時的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