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投資要點
本期報告作為系列之四,我們將聚焦大勢特徵。
5月28日《分化和新生:那些年我們經歷的市場底》中,我們結合估值水平、宏觀環境、結構運行等維度,提出了底部的判斷框架和應對舉措。5月以來,無論是底部位置,還是結構走勢,亦或板塊推薦,報告中提出的判斷都逐步開始顯性化。
市場底領先經濟底,但指數運行無法脫離實體經濟。雖然當前市場反轉的判斷日益清晰,但展望2023年,反轉之後的大勢狀態將如何呈現,本篇報告將結合經濟對其展開分析。
1、2023年經濟走勢的推演
結合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的歷史規律,綜合2023年宏觀推演,我們認為,一方面,節奏上,經濟拐點或於2023Q1末附近出現;另一方面,彈性上,結合消費、出口和投資,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雖有修復,但改善幅度或較此有所收窄。
結合產出缺口看2023年經濟節奏。
結合歷史規律,2023年Q1附近產出缺口或見拐點。具體來看,從每輪產出缺口歷時來看,產出缺口從谷底走向峰頂,再走向下一輪周期的谷底,平均歷時38個月。站在當前,本輪產出缺口周期開始於2020年3月,借鑒歷史規律,我們初步推測,本輪下行周期的結束或於2023Q1末附近出現。
值得注意是,逆周期管理的意義在經濟運行中也不應忽視,我們也將結合宏觀研判對其佐證,並將結合經濟實際狀態對其進行動態跟蹤。
結合產出缺口看2023年經濟彈性。
結合經濟三架馬車(消費、出口以及投資),在「投資穩+消費弱復甦+出口放緩」的大概率假設下,儘管23Q1後經濟有望開啟復甦,但整體修復節奏相對偏弱,因此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拐點後呈緩慢爬坡概率較大。
進一步下沉至A股企業盈利,我們以工業增加值同比、GDP同比、PPI同比以及出口同比擬合A股營收增速,以PPI同比以及季節因子擬合A股凈利率,預計23年A股歸母增速恢復至近11%,與2013年(14%)接近。
2、2023年大勢特徵的推演
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的周期性運行對A股走勢有指引意義。結合產出缺口「趨勢先抑後揚」和「波動幅度收窄」的大概率假設,我們認為,以上證指數為錨,2023年或呈現為窄幅震蕩格局,且運行節奏和產出缺口呈現一定同步性。與此同時,結構上,預計風格主線體現為新興產業突圍,傳統板塊以波段和局部為主。
3、如何看12月的市場走勢
展望12月,結合情緒面和政策面,我們認為Q4以來的行情仍在上漲窗口期。一方面,政策面,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一則地產政策強化,二則疫情防控優化。另一方面,情緒面,結合主動成交率和融資買入比,短期情緒修復且中期情緒平穩。
而相較於短期更關鍵的是,當前處在中期維度的蓄勢布局期,科創板引領新成長,恒生科技迎轉折底,穩增長震蕩企穩。
4、風險提示:周期運行的規律有效性大幅下降;經濟上行超預期或經濟修復低預期;地緣衝突超預期繼而影響風險偏好。
正文

1、反轉之後大勢演繹特徵
《如何看2023年的行業配置?》、《關於2023年的思考之二:風格之辯》、《關於2023年的思考之三:迎接主題投資大年》中,我們分別就2023年的行業配置、風格特徵和主題投資進行了分析。本期報告作為系列之四,我們將聚焦大勢特徵。
5月28日《分化和新生:那些年我們經歷的市場底》中,我們結合估值水平、宏觀環境、結構運行等維度,提出了底部的判斷框架和應對舉措。5月以來,無論是底部位置,還是結構走勢,亦或板塊推薦,報告中提出的判斷都逐步開始顯性化。
市場底領先經濟底,但指數運行無法脫離實體經濟。雖然當前市場反轉的判斷日益清晰,但展望2023年,反轉之後的大勢狀態將如何呈現,本篇報告將結合經濟對其展開分析。
整體而言,結合產出缺口「趨勢先抑後揚」和「波動幅度收窄」的核心假設,我們認為,其一,針對大勢,以上證指數為錨,2023年或呈現為窄幅震蕩格局,預計運行節奏和產出缺口呈現一定同步性。其二,針對結構,中期而言,產業周期是主導風格的核心變數,隨著新興產業崛起周期的開啟,中小成長風格迎來趨勢性切換;短期而言,展望2023年,經濟以溫和修復為主,這意味著,傳統行業的景氣度改善幅度有限,景氣亮點集中在新興產業突圍帶來的機會。
此外,針對短期市場,展望12月,結合情緒面和政策面,Q4以來的行情仍在上漲窗口期。一方面,政策面,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一則地產政策強化,二則疫情防控優化。另一方面,情緒面,短期情緒修復且中期情緒平穩,一則結合主動成交率,截至12月2日,主動成交率在-1.2%,高於-3%的中樞,5日均線也上穿20日均線上方,顯示短期市場情緒開始轉暖;二則結合融資買入比,近期融資買入比持續在7%的中樞附近震蕩,顯示中期情緒平穩。
但相較於短期波動更關鍵的是,我們認為當前處在中期維度的蓄勢布局期,板塊上,科創板引領新成長,恒生科技迎轉折底,穩增長震蕩企穩。
2、2023年經濟走勢的推演
結合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的歷史規律,綜合2023年的宏觀推演,我們認為,一方面,從節奏上,經濟拐點或於2023Q1末附近出現;另一方面,從彈性上,結合消費、出口和投資,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雖有修復,但改善幅度或較此有所收窄。
2.1、結合產出缺口看2023年經濟節奏
什麼是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工業增加值產業缺口衡量了實際產出超過潛在產出的部分。因此,若產出缺口為正,則代表實際需求超越了總供給,往往對應經濟景氣度較高的階段;反之,若產出缺口為負,則代表實際需求小於供給,資源利用率較低,往往對應經濟低迷的階段。
產出缺口可以有效劃分經濟周期。根據熊彼特的經濟周期理論,經濟運行中存在著「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四個階段。而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從「0」走向峰頂、從峰頂下滑至「0」、從「0」降至谷底、從谷底提升至「0」則分別對應了「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四個階段。

回溯歷史,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在1990年以來共經歷九輪完整周期。其中,典型周期為1993年10月至1996年3月、1999年5月至2001年12月、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2006年9月至2008年12月、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等。

結合歷史運行規律,2023年Q1附近產出缺口或見拐點。具體來看,從每輪產出缺口歷時來看,歷史上每輪產出缺口從谷底走向峰頂,再走向下一輪周期的谷底,平均歷時38個月。站在當前,本輪產出缺口周期開始於2020年3月,借鑒歷史運行規律,我們可以初步推測,本輪下行周期的結束或於2023年Q1末附近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逆周期管理的意義在經濟運行中也不應忽視,我們也將結合宏觀研判對其佐證,並將結合經濟實際狀態對其進行動態跟蹤。

2.2、結合產出缺口看2023年經濟彈性
結合經濟三架馬車(消費、出口以及投資)來看,預計23年經濟恢復節奏偏弱。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月同比來看,根據Wind一致預期,23年Q1-4社零同比預計分別為4%、11%、4.5%、4.5%,有望恢復至21年末水平,但較19年仍有較大差距;
從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來看,根據Wind一致預期,23年Q1-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分別為4.45%、6.25%、5.95%、5.84%,延續下半年投資增長水平;
從出口同比來看,在海外衰退的背景下,根據Wind一致預期,23年出口增速或延續放緩。
總的來看,在「投資穩+消費弱復甦+出口放緩」的背景下,儘管23Q1後經濟有望開啟復甦,但整體修復節奏將相對偏弱,我們認為,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拐點後呈緩慢爬坡概率較大。


進一步下沉至A股企業盈利預測,我們預計23年A股歸母增速恢復至11%,與2013年水平接近,這意味著經濟整體是弱修復趨勢。1)基於2010年Q1至2022Q3歷史數據,我們以工業增加值同比、GDP同比、PPI同比以及出口同比擬合A股營收增速,以PPI同比以及季節因子擬合A股凈利率;2)結合上述因子和23年Wind一致盈利預期值,對23年全A營收增速以及凈利率進行預測,並換算至全A歸母凈利潤同比口徑;3)就統計結果來看,23年全A歸母增速或為11%,與2013年(14%)接近。

3、2023年大勢特徵的推演
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的周期性運行對A股走勢有指引意義。結合產出缺口「趨勢先抑後揚」和「波動幅度收窄」的大概率假設,我們認為,以上證指數為錨,2023年或呈現為窄幅震蕩格局,且運行節奏和產出缺口呈現一定同步性。與此同時,結構上,預計風格主線體現為新興產業突圍,傳統板塊以波段和局部為主。
3.1、產出缺口周期對大勢演繹的指引性
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指引A股走勢。定性上,我們認為,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衡量了經濟供需格局的變化,是經濟周期刻畫的有效指標,因而對A股指引性較強;定量上,通過回溯1990年12月以來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和上證指數走勢,我們發現:
一則,產出缺口和上證指數走勢具有高度相關性,在1991年底至1998年中、1999年初至2002年初、2002年底至2005年中、2006年中至2012年底、2016年初至今期間內,兩者走勢接近一致;
二則,在產出缺口持續上行期間,也即經濟從復甦走向繁榮階段,上證指數多走出上漲行情,但從2010年起,上證指數上漲行情的結束多提前於產出缺口見頂時刻;
三則,產出缺口的改善程度越高,上證指數點位往往提升幅度越多。在2008年後,產業缺口變動幅度較此前明顯收窄,而同期上證指數點位波動亦有收窄。

3.2、大勢層面預計上證呈窄幅震蕩狀態
展望2023年,前述我們提及產出缺口的兩個變化:一則,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拐點或於23Q1末出現,也即經濟復甦周期的開啟有望在23年Q2附近開啟;二則,儘管復甦周期有望在23年內開啟,但結合消費、出口、投資以及全A盈利預測來看,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雖有修復,但改善幅度或較此有所收窄。
在此背景下,結合產出缺口「趨勢先抑後揚」和「波動幅度收窄」的大概率假設,我們預計,以上證指數為錨,2023年或呈現為窄幅震蕩格局,且運行節奏和產出缺口呈現一定同步性。
3.3、結構層面亮點集中在新興產業突圍
就結構而言,我們可以從中期和短期來進行討論。中期而言,產業周期是主導風格的核心變數,隨著新一輪新興產業崛起周期的開啟,中小成長風格迎來趨勢性切換。短期而言,展望2023年,經濟以溫和修復為主,這意味著,傳統行業的景氣度改善幅度有限,景氣亮點集中在新興產業突圍帶來的機會。
關於2023年行業的具體配置策略分析見《如何看2023年的行業配置?》。
從中期視角,主流預期在分析風格時往往將落腳點放在貨幣政策、估值對比、經濟數據等因素,但我們認為這些並未觸及本質,事實上產業周期才是主導風格的核心變數。產業周期主導下,風格切換所呈現的特徵是「不切則已,一切數年」,所呈現的結果是2000年以來大級別的切換僅有三輪。
進一步思考產業和風格之間的規律,可以發現:每一輪大盤股風格背後,對應的宏觀背景是經濟趨勢性向好,這意味著具備顯著順周期屬性的傳統產業盈利向上,如2002年到2007年、2016年到2020年;每一輪小盤股風格背後,對應的宏觀背景是經濟增速換擋和結構轉換,這意味著新興產業突圍,如2008年到2015年的TMT產業崛起。換言之,大小盤風格僅是表象,本質在於傳統產業復甦周期和新興產業崛起周期的更迭。
站在當前,能源革命、強鏈補鏈、智能經濟主導的新興產業崛起周期正在展開,在此背景下,A股迎來2000年以來的第四輪切換,也即新興成長趨勢性佔優。

短期而言,展望2023年,經濟溫和復甦背景下,新興成長佔優。
就經濟和風格的關係,我們認為往往體現為,經濟下行階段,防禦為主,如2012年、2018年;強復甦階段,價值股佔優,如2016年至2017年;弱復甦階段,新興成長佔優,如2013年、2019年。前文分析,2023年的經濟環境大概率處在溫和修復狀態,在此背景下,風格主線體現在中小成長佔優。

除新興成長外,針對周期、消費和金融板塊,結合估值水平和2023年經濟展望,我們認為整體處在底部區域,並且隨著穩增長政策發力呈現出波段性機會,但短期缺乏趨勢向上的動能,長期還待消費者信心、中長期貸款恢復。
具體來看,其一,周期風格與PPI同比走勢高度相關,金融風格與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走勢高度一致,消費風格走勢則受消費者信心影響。其二,PPI同比、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以及消費者信心指數處在下行或築底階段,從基本面角度來看,周期、消費、金融的趨勢性上漲需進一步等待。

4、風險提示
1、周期運行的規律有效性大幅下降;
2、經濟上行超預期或經濟修復低預期;
3、地緣衝突超預期繼而影響風險偏好。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