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經濟信息化委指導,市循環經濟協會編製的《2022上海市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於日前正式發布。
2021 年,上海市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行業克服新冠疫情影響,以「雙碳」目標為導向,以確保超大城市安全運行為己任,以「源頭減量、循環使用、再生利用」為主線,堅持新發展理念,將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作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開好局、起好步,進一步推動形成高效率、可持續的循環型經濟發展體系,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繼續領先全國。全市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綜合利用率為 93.96%,比上年略有上升,其中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99.60%,再創歷史新高,固廢利用建材產品廣泛應用於建築、市政、道路建設;二是規範企業電子電器廢棄物處置利用效果顯著提高。回收處置率102.50%,回收各類金屬同比增加長270.6%,廢塑料同比增加 59.58%,原材料回收效果顯著提升;三是再製造產業發展規模創歷史新高。全市實現再製造產值約 45 億元,同比增長 7%,當年再製造航空發動機 133 台、再製造汽車發動機 1.2 萬台、變速箱 2.6 萬個、小型工程設備10萬餘個、大型工程機械零部件 1.2 萬餘個、再製造伺服器及存儲設備 2 萬餘台;四是再生能源規模持續增長。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 68 萬(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1.4%,其中垃圾發電企業 11 家,期末發電設備容量 52.8 萬(千瓦),同比增長 26.7%;五是建築垃圾資源化能力進一步提升。全市已建成裝修垃圾和拆房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 12 座,資源化利用能力 590 萬噸,比上年底增加 2 座、140 萬噸;六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保持規模化發展。全市回收利用廢鋼鐵 442.27 萬噸、有色金屬 47.22 萬噸、廢玻璃106.31 萬、廢塑料62.68 萬噸、餐廚廢棄油脂83985 噸、動植物油 62100 噸。生活垃圾資源化率達到 37.8%。
主要實施了十項舉措:一是創新驅動,增強企業發展新動能。寶武環科、中冶環工、新孚美等企業通過研發創新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全市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戶均專利10項;二是開拓發展,龍頭企業彰顯擴張能力。寶武環科、良延科技、國惠環保等骨幹企業呈現規模化、集成化、系統化發展趨勢,在廢棄物協同處置利用、產業鏈延伸、跨省區產業布局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三是數字化轉型,推動形成資源循環利用新業態。本市資源綜合利用行業突破傳統發展模式,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初步形成了企業信息化回收體系、公共信息化服務、市場化電商平台三種模式,大大提高了廢棄資源流通和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四是標準引領,促進行業提質發展。注重擴大資源循環利用、上下游產業鏈接、產學研結合、長三角區域協同互認,大力開展團體標準制定,年內開展了《裝修垃圾再生料》、《廢棄線路板產粗銅粉》7項標準的制定;五是產業提質,綠色製造循環改造持續推進。以「3+6」產業為主導,通過培訓、創建、申報、評審等環節,新創建市級綠色工廠 42 家、綠色設計產品 17項產品。完成了 8個國家級園區和10 個市級園區的循環化改造驗收工作。六是清潔生產,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全市推進 452 家企業納入重點審核企業名單,累計推進完成自願性清潔生產審核評估 141 家企業,驗收 136 家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方案 1679 項。七是樹標立桿,發揮示範引領作用。13 家企業獲國家各類標杆稱號,其中寶武環科等3 家企業獲全國資源綜合利用骨幹企業稱號,鑫廣再生資源等 4 家企業列入國家先進技術目錄;銓富再生等 3 家企業通過再生資源行業規範企業公告。一批企業獲得本市質量攻關、科普教育、產學研合作等獎項;八是「放管服」並舉,促進行業規範健康發展。全面開展綜合利用政策享受企業年度抽檢、工業固廢處置利用合規性評、固廢產生量申報和跨省備案,基本建立起可監控、可追溯、可評價的工業固廢管理機制;九是政策發力,創造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新機遇。落實好國家稅收扶持政策、助推企業穩步發展。制定出台《關於支持本市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穩定發展的實施意見》,全方位、系統化支持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健康發展。加大專項資金扶持力度,支持循環利用和再製造重點項目建設;十是開放合作,推進區域循環經濟協同發展。建立了三省一市相關行業協會常態化合作機制,組織、參與長三角地區資源循環利用發展論壇、項目對接、技術交流、團體標準制定,推動一批合作項目落地。

鋼渣特種型砂用於南極科考船「雪龍號」船體除銹

鋼渣透水混凝土景觀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