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雅趣(159)習俗 傳聞 疑慮 禁忌——焚化紙錢冥幣的一般性認識

網友的提問三十九:請問有風水先生教我每晚燒九個元寶,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理解和回答是:焚化,含有轉變形態的意思,焚燒,含有銷毀變沒不再存在的意思!雖然表達的是同一事物現象,但是,更深層次的語言內涵應該還是有嚴格的區別!

教別人每晚焚化九個紙質元寶,應該不是風水先生的主張,風水先生沒有這樣的操作例規和套路。

為什麼要每晚焚化九個紙質元寶呢?焚化給誰,焚化幹什麼?目的要明確。目的不明確,對象不明確,每天焚燒紙質元寶,引來「妖」「魔」「鬼」「怪」,自討沒趣,自找麻煩。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如果因焚化紙質元寶而招來「妖魔鬼怪」為害,引起其它潛在的災難,今後就是想要送走都會有難度。「妖魔鬼怪」纏身,合家不安,雞犬不寧,永遠難以安身。引起其它潛在的災害,更是會直接受損。要想清楚,想明白,權衡利弊後,再焚化紙質元寶為時不晚。

很多人只是隨大流「敬神燒香,焚化紙錢冥幣」,但對其中的相關要點和禁忌,只是一頭霧水,完全不知,基本上是門外漢。「信鬼,鬼作怪;信神,神不安」。在這方面,不懂,沒有弄明白,不跟風,不隨俗,反而更有利於自我保護和自身的安全!

紙錢,又稱「冥幣」「楮錢」……合稱紙錢冥幣,是祭神祀鬼的祭品。紙錢冥幣起始雖然較晚,但被民間接受後,就成為「喪葬」「祭祀」儀禮中較為典型的「焚化材料」,歷經千年,至今長盛而不衰竭。

更遠的古代,富貴的階層,安葬過世的祖先,一般會使用真正的鑄幣,這從出土的文物銅鑄幣錢,就能完整地體現出這一點。紙錢冥幣起始,應該與「窮」字有關,一般普通人家,用真正的鑄幣,沒有相應經濟承擔能力的條件下,就想到用廉價模擬的紙質冥幣替代,這應該才是問題的本質。反正人過世以後的一切折騰,是屬於渺渺茫茫虛幻不太真實的事情,已經沒有了任何實質性的意義,僅僅就是完成一個人世間的心愿,達到心安理得……

一、古代,紙錢冥幣的使用方法!

在古代,紙錢冥幣的使用方法有:「瘞埋在土,懸掛在木,拋擲在水,焚化在火,升空在天……」等等的操作方法。

其中,「瘞埋在土」,從最早的銅鑄幣殉葬到後來的模擬紙質替代品,一直都沒有間斷過。

唐·張籍《北邙行·薤露》有「寒食家家送紙錢,鴟鳶作窠銜上樹」。可見,紙錢冥幣懸掛在樹上是一種常用的操作方法。

「親始死,披髮持瓶瓮,慟哭水濱,擲銅錢紙錢於水中,汲水歸浴屍,稱為買水,否則鄰里認為是不孝」。則是將紙錢冥幣拋擲在水中的操作方法。

據《履園叢話》的記載,自漢以來,墓葬都有瘞錢,後來民間習俗有以紙剪錢為鬼事。「唐開元二十六年,王嶼為祠祭使時」,開始用紙錢冥幣「禳祓祭祀」。

古人有用紙錢冥幣祭祀的實例,有不用紙錢冥幣祭祀的實例。范傳正認為顏魯公、張司業家祭,不用紙錢冥幣祭祀。「宋錢若水不燒楮鏹,邵康節祭祀必用紙錢」。

「明易紙錠、大小元寶,黃白參半,與紙錢並用」。從明朝開始,改用有色彩紙模擬製作大小紙質金銀元寶,金銀錠,替代真元寶,真銀錠

以上就是喪葬和祭祀活動中使用金屬鑄幣及後來模擬紙質冥幣的基本過程!

二、古人認為,紙錢冥幣為下界鬼神所用!

北夢瑣言》中記載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南嶽衡山有個名為秦保言的道士,在焚香修行方面很勤奮。他曾經問南嶽真君:「上仙因為什麼原因需要紙錢?我有些不能理解」!不久,秦保言夜裡在夢中,夢見真君傳言:「紙錢是冥府官吏,要人間進貢的財物,南嶽真君我不需要這類物品」。由於這個原因,南嶽山中更加相信敬重南嶽真君。

《道法會元》中提到,上天星辰日月天真不接受紙錢冥幣,下界鬼神及先祖土地才需要使用紙錢冥幣:「諸大醮,上天星辰日月天真前,不得焚化紙錢冥幣,觸犯上真。下界鬼神及先祖土地,方可用之」。古代本來沒有用紙錢冥幣這樣的方法,「漢代道教天師始用法咒化,賜給下界鬼神,這種說法記錄在《洞神籙》中」。

另外,《海瓊白真人語錄》記述,紙錢冥幣起於漢末,是祭祀中,祭給下界鬼神使用的財物:

「按玉格天條,凡設醮,不得獻上真的紙錢冥幣,大為褻瀆。古者雖有冥器,未有紙錢冥幣,從漢末開始,有使用紙錢冥幣。用紙錢冥幣祭祀下界中的鬼神,可以。用紙錢冥幣敬獻上界天真,不可以」。

有關紙錢冥幣,《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中的表述又有所不同,認為:紙質金錢是供奉上界真仙的錢財,紙質銀錢則是祭給下界鬼神使用的錢財:

「所有的紙錢冥幣,世俗有黃白之別。以黃者為金錢,上界仙真用之。白者為銀錢,下界鬼神用之……」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的作者所在的故鄉,比較盛行這種做法!

三、焚化的紙錢冥幣到了陰漕地府,由誰來處置和管理!

無論是在道教大型道教的齋醮超度法祭場所,還是在普通道教的齋醮超度法祭場所,一般都會焚化紙錢冥幣和紙質元寶。很多人會因此而好奇,這些紙錢冥幣和紙質元寶被誰拿走了呢?既然都已經「南宮受度,逍遙福樂……」了,還要紙錢冥幣和紙質元寶幹什麼?難道真的像人們所表述的那樣,被道教的祖師爺們拿去打發小鬼了嗎?

依照道教的相關操作要領和解說,在道教齋醮的活動中,焚化的紙錢冥幣和紙質元寶,有專門的神仙前來處置和管理,還有一大幫的「車夫」「力士」幫助搬運。這些「車夫」「力士」聽命於醮壇,做搬運工作。雖然都是「仙」,但是品級較低,都是生活在有道之鄉的大眾陰魂,都在修行。

在普通的凡夫俗子的心目中,很多人便將這些聽命於醮壇,做搬運工作的「車夫」「力士」當成了傳說中好像很厲害卻從來沒有見過面的「陰兵」,或者認為「車夫」「力士」是道教宮觀或者道長們的「兵馬」。雖然很類似,但是有所不同。那些搬運紙錢冥幣和紙質元寶的「車夫」「力士」,一般都只聽命於福德殿中威靈宮內的輔德大王威靈感應天尊「城隍老爺」。

這些「兵馬」「將軍」「車夫」「力士」是怎麼來的呢?

據相關的「道經」記載,這些「兵馬」「將軍」「車夫」「力士」,生前勇猛,歿後剛強。曾經為人世間的英雄好漢,力舉百均。今作搬運冥夫,錢挑萬貫,車推寶藏,浩浩蕩蕩……

就是說,這些「兵馬」「將軍」「車夫」「力士」生前都是「勇猛」「剛強」的英雄好漢及樹德立功的人士。在人世間走完了圓滿的一生,百年仙逝後,魂入幽冥地府,是主宰地府的神靈,以他們在人世間時候的人格魅力為標準,被地府邀請並且錄用他們做了地府的冥吏,因此,地府的判官、將軍、元帥、使者、獄卒、車夫、力士……都是由歷朝歷代已經圓滿走完人生而過世的「剛正不阿」「品行端正」「樹德立功」的英雄人士擔任,由城隍老爺派遣和統一管理。

在這些「兵馬」「將軍」「車夫」「力士」中,有人們比較熟悉的百家姓氏排序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周五」「吳六」「陳七」「王八」……等等的冥吏,都在城隍老爺的帳下聽命,效力於醮壇,做「車夫」「力士」及其它能夠勝任的各類差役和搬運工作。當然,「兵馬」「將軍」「車夫」「力士」們效忠於城隍老爺,不僅在醮場超度的時候,幫忙搬運紙錢冥幣和紙質元寶,而且還在「送替身」「還受生債」……等等的道教活動中,都會擔任各類道教大師們需要和分別派遣的各類職務。因此,人們平時張口閉所稱呼的:「趙一」「孫三」「李四」「王八」……基本上都是效忠於城隍老爺的冥吏……都來自於天下地上,四海之內……

尊道貴德是人們的本分,因此,平時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少給別人亂取外號,亂喊別人的外號,尊重別人,自然就會自己獲福。

說起道教的「車夫」「力士」和「兵馬」「將軍」等等差役和效力,就必須說一說道教在祭祀活動中,其中祭祀「官兵將士」的活動了。畢竟,在道教齋醮的超度活動過程中,要用到虛擬的「兵馬」「將軍」和「車夫」「力士」的地方有很多,所以,在道教齋醮超度的時候,就會有「祭將科儀」的活動,主要目的當然是要祭祀那些虛擬役使的「官兵將士」,使他們樂意,使他們高興,使他們出於自願,使他們幹活有勁……在「車夫」「力士」搬運紙錢冥幣之前,必然少不了「祭將科儀」的活動,這裡所指的祭將,就是指祭祀那些虛擬役使的「兵馬」「將軍」「車夫」「力士」……

因為,那些「兵馬」「將軍」「車夫」「力士」和修行的人們一樣,一般都在修行,還沒有超凡入聖,在祭祀他們的過程中,都會設「三獻」「祭酒」,祭祀這幫城隍老爺殿下的冥班神夫。

「具筵設醴召神夫,清點無殊姓字呼。滿酌方樽同暢飲,欣然運遞入幽宮。」

道教齋醮超度的活動中,在焚化紙錢冥幣和紙質元寶的時候,都會準備牲酒祭品,注意犒勞「兵馬」「將軍」「車夫」「力士」。但是,大多數的民間普通信徒,在一般性的祭祀活動中。不知這類活動,或者忘記了這樣一個簡單的犒勞「兵馬」「將軍」「車夫」「力士」的程序。

《神夫力士科儀》指出:「幽冥異趣,理固無殊。人鬼分途,事原相若。觀夫肩挑背負,陽世多受役之儔;應知車載夫抬,陰司有承差之輩」。

在道教的法事活動過程中,「焚香」「化表」「誦讀仙經」,禮請神吏臨壇,將所有紙錢冥幣和紙質元寶……清點上數,造具表冊,貼上封條,然後由「車夫」「力士」搬移轉運交付給亡魂,並要求其他飢餓窮鬼不得爭搶……至於交給亡魂後,亡魂如何處置和開銷,就看亡魂的高興和需求了……

焚化紙錢冥幣的例規雖然多,但操作要領基本上都是由故事和傳說再加上「遐想中的陰陽一理」虛擬演變而來,落到實處的內容只有在虛擬的世界裡才有真實性可言,因此,有這方面興趣的人士,應該要注意斟別,不能太較真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