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古易:雷聲出自地下,古人不愚昧

周易·豫卦《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大概意思:雷聲從地下發出,大地歡舞,君王載歌載舞,祭祀上帝和先祖,讚美他們的功德。

雷聲明明來自天上,為什麼說「雷聲出自地下」呢?有人據此批評古人愚昧,有人講解時模糊處理。這樣肯定不妥,原文意思很明確「就是地下發出雷聲」,沒必要迴避的。

「雷出地奮」的準確意思應該是:鱷魚出地下而雷吼,大地歡舞。這是對當時物候的準確描述,只是我們不理解罷了。

易經》:「古包犧氏王天下,仰觀於地,俯察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遠取諸身,近取諸物,乃做八卦,以類萬物之情。」包犧就是伏羲,八卦是伏羲模擬歸納自然萬物而創作的。

伏羲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七千年至五千年,華北氣候濕熱,是亞熱帶氣候,當時的海岸線深入內陸,泛濫的河水把華北變成了一片大沼澤,大平原還沒形成。見下圖:

河南古稱「豫州」,豫就是一個人牽著一頭象的標誌,河南當時有大象犀牛鱷魚出沒。甲骨文中有不少關於象的記錄:「今月其雨,只(獲)象。」象還是日常打獵的對象。 公元前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獐、竹鼠、象等熱帶動物骨骼遺骸,鱷魚更是常客。

而鱷魚12月至來年4月冬眠,冬眠醒來後,進入交配季節,公鱷魚會發出擊鼓似的聲音,而母鱷魚聲音似雷聲。鱷魚雷鳴,萬物清醒,大地復甦,這不正是「雷出地奮」的景象嗎?這是嚴寒逝去,溫暖來臨,食物漸豐,值得歌頌感謝的時節。

在伏羲生活的時代和地區,經常可以見到鱷魚的,把鱷魚的生活習性當作制定曆法的依據,也就順理成章。

「春分登天,秋分潛淵。」著名學者何新考證,龍圖騰的原始動物就是鱷魚,這符合當時的地理環境和物種狀態。

雷澤歸妹卦,震為雷、為龍,兌為澤、為妹,龍歸大澤,正是描述秋分過後,鱷魚潛入深淵冬眠的情境。

不要以為古人一定比現代人愚昧,用現有的知識去判斷不理解的事物,經常會狹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