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卓婭~
我想不止我一個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吧?
提到《易經》腦子裡一閃而過的是關於風水、卜卦、太極、八卦等神秘又神奇的東西。
隨便打開一本關於易經的書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六十四卦卦象圖,看起來更是感覺高深莫測了。
那一長橫、兩短橫排列組合的卦象,以及精簡的卦辭,閱讀起來恍如天書。
明明每個字都認識,組合在一起,就是沒懂講的是什麼。
|《易經》本身經歷了什麼?
這部貫穿了我們整個中華文明的經典是怎麼來的呢?
《漢書-藝文志》稱其「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 上古-伏羲氏,觀察到了大自然中的天道,一畫開天地;
- 中古-周文王,把天道引入了人生的大道。把自己的人生累積起來的寶貴經驗,透過64卦卦辭、爻辭表達出來;
- 近 古-孔 子,把周文王的64卦推演及易理徹底轉化為我們人的行事規則,旨在教我們天人怎麼合--倫理道德。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易經》的經文是由周文王所寫,這也是為什麼《易經》又稱為《周易》。
| 那周文王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下這些經文的呢?為什麼爻辭又會有吉、凶的意義?
周文王在推翻商朝之前是封在西邊的諸侯--周西伯。
相對於商紂王的暴虐,做了很多傷害老百姓的事。
人們更喜歡周西伯,他很得民心,因而商紂王對周西伯有點忌憚,所以就假借理由把他抓了起來關在羑[you]里。
被關起來後他只有兩個想法:
- 知道自己是命在旦夕。以紂王的行事風格他是說殺就殺的,不會念及什麼情誼,尤其在這利害關係上。
- 自己經過長時間累積起來,親身體驗得來的寶貴經驗,如果把它丟掉,就實在太可惜了。把它整理出來,說不定將來對世人有用。(所以他是把自然的規律,轉移到了人事方面的規律--倫理)
就這樣在羑里替《易經》寫經文。([呲牙]在牢里寫東西的鼻祖原來是周文王吶~)
他把人生累積起來的經驗透過六十四卦表達出來。
卦有六個爻,每個爻都給它一些詞句來說明,至此《易經》才從無字天書到有了經文。也才有了今天的《易經》。
| 費心地斟酌詞句。
- 一方面是受到紂王的制約,很難能夠暢所欲言,有一點躲躲藏藏,有一點難言之隱,有一點難說出來的苦衷。所以,卦辭有一定的留白性。
- 另一方面,當時民智未開,商朝是一個非常迷信的時代。想要一下子破除迷信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民眾接受,就得用民眾接受的方式來表達。
因此才用了卜筮的詞句、形式來寫爻辭,有吉、凶、悔、吝、無咎這些詞。
從而替易經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
| 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是幸也是不幸。
不幸的是,使得這部解釋自然與社會的普遍規律,包含中華文明大智慧的經典,被誤以為只是知識性的數術用書。
幸運的是,正因為被誤以為是老百姓的占卜用書,而躲過了秦始皇的焚書,得以保留下來。
漢朝推翻了秦朝後,把《易經》的 數術和易理 分離了開來。但其實它們是一體互化的。最終都是教人們如何天人合一--與天地合其德。
人類的規律和大自然的規律是相同的,於是用64卦推演出世間的萬物萬象。
讀《易經》最後都是要明白道理的。模仿大自然的天象,悟出其中的道理。
像乾卦的大象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空最主要的是行雲施雨。雲要行,雨要施,天氣持續流動而能孕育萬物。所以叫天行健。作為一個君子,應該向天學習,學習自強不息。
| 說在最後
了解了《易經》之後,越來越感慨易經真的是貫穿我們整個中華文化,被我們日用而不自知~生活中一些語言的表達,處處都透露著易經的智慧。
推薦大家看曾仕強講的易經的智慧(小破站上有完整的)。吉無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