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朱詠玲
界面新聞編輯 | 樓婍沁
5月14日中美關稅新政策甫一落地,阿里國際站商家、晉江市柏輝紡織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何埃迪已經在忙著為美國客戶出貨。她的公司同時出口成衣和織物面料,其中70%的成衣訂單都來自美國市場。
次日,一批價值150萬元的貨物完成交貨,即將乘飛機發往美國。走空運是美國客戶的加急要求,50萬元的空運費也都由美國客戶承擔。「我們正常走的是海運,但客戶著急要貨,走海運來不及。客戶說,『你直接給我走空運,你發貨,運費我來支付就好了。』」
美國客戶和當初下訂單時一樣爽快。何埃迪與美國客戶在4月1日簽下這筆訂單,彼時特朗普政府已經預告即將宣布加征關稅。當何埃迪與美國客戶確認是否要繼續生產這筆訂單時,得到的回復是:「正常生產,沒關係,我們會承擔關稅。」
雙方當時約定的交期是45天,也就是剛好在5月15日交貨,而美國客戶幸運地趕上了加征關稅下調。訂單發出後,何埃迪又收到了這位客戶的郵件,約定在5月22日談第二批、第三批的返單,返單的體量會是第一批訂單的兩倍,並要求在90天「黃金期」內完成出貨。
根據美國對華加征關稅的最新政策,從5月14日起的90天內,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包括10%的對等關稅,以及2月定下的20%「芬太尼關稅」,共加征30%,比起此前145%的加征關稅大幅下調。
這直接帶動中國對美的貨運量飆升。據央視新聞報道,貿易追蹤機構vizion公布的數據顯示,中美互降關稅後,在美國下單的從中國到美國的集裝箱運輸預訂量飆升近300%。
美國客戶和訂單又回來了。像何埃迪這樣的中國供應商都聞聲行動起來,爭取在90天窗口期內成交更多訂單。
得知關稅下調後,主營女裝外貿的杭州遠哲服飾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時間給美國客戶們同步了這個消息。該公司總經理梁麗麗告訴界面新聞,其接洽的美國客戶並不都是緊密跟蹤關稅變化,不少客戶難以預判高額關稅和美國經濟的波動會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意,普遍抱有觀望甚至是防備的心態。
「但這幾天關稅下降後,我們把這個情況通知給客戶,他們的意向很明顯比之前更強了。」梁麗麗說。
今年是梁麗麗的公司做外貿的第十個年頭,公司90%以上的客戶都來自美國,因此在這次中美關稅戰中受衝擊不小。在此前的高額關稅期間,一些客戶甚至明確跟梁麗麗表示,想暫停從中國供應商這裡採購。
關稅壓力令一些美國客戶將目光轉向如東南亞等其他國家的服裝供應商,這對於中國的服裝紡織供應鏈可以說是一場考試,檢驗其是否真的具備不可替代的競爭力。
何埃迪也有過這樣的顧慮。她直接問過美國客戶,是否打算在中國之外尋找替代的供應商。「他跟我說no,因為這個產品符合他的要求,即便關稅增加了,他說他相信他們會處理好這個問題。」
何埃迪告訴界面新聞,撇開那些大型紡織貿易商在東南亞建設的工廠,像其公司這樣生產小批貨物、直接面向美國零售商的小型供應商,與東南亞的同類型供應商相比,在交付效率、貨品質量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
「一筆訂單從接單到出貨,我們每個星期都會開視頻會議,訂單進程的所有細節都會在會議上告訴客戶,之後還要以郵件形式發給他們。」何埃迪說。「每次視頻會議客戶都覺得,你們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你們的供應鏈是真的沒有辦法代替的。」
她回憶,下這筆150萬元訂單的美國客戶去年首次找他們打樣時,樣品訂單從接單到發貨只用了4天時間。該客戶採購的產品是一類特種服裝,從紗線生產到織、染各環節都相對特殊,全程都由何埃迪的工廠專門定製,在市場上不容易找到其他的替代方案。
梁麗麗也向界面新聞提到,需要重度加工的服裝訂單,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還是比較高。
梁麗麗的公司位於杭州,人力等成本不像三四線城市那樣可控,難以靠極致壓縮成本去打價格戰。該公司於是定位中高端市場,除了提供品質更優的產品外,也更注重後端的服務質量,在產品之外創造更多附加價值。
「我們的速度會更快、定製化的服務比較多,能做技術類型的研發。」梁麗麗告訴界面新聞,其訂單交付周期一般在7到20天左右。
在關稅戰的壓力下仍然被美國客戶堅定選擇,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國供應鏈升級的體現。如今,中國供應商最顯著的優勢已不是成本低廉,相反,那些靠品質、技術和服務取勝的供應商表現出了更強的韌性。
主營泳裝外貿的廣州馳逸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慶彬也向界面新聞表示,美國業務占其公司整體份額的約六成,最近關稅戰期間,美國訂單量仍和往年一樣平穩。「因為我們沒做低端產品,所以我和客戶都還有利潤空間。」
在國際局勢和政策變革的大浪潮中,向來靈活的中國供應商也在學著如何應對和防範風險,為接下來的90天以及更遠的未來提前做打算。
梁麗麗告訴界面新聞,其公司已經在盤點以往合作過的客戶,考慮對美國之外的潛力市場增加投流。何埃迪則計劃在90天「黃金期」內把重心更多放在美國成衣業務的推廣上,同步開拓歐洲、澳大利亞、巴西等新興市場,做多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