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omo
「做短劇推廣20天了,第一次有受騙的感覺,天天喊交錢。」
「可是已經上船了,我就只是想把本撈回來」
「交了5000塊課程費,一分沒賺。」
現在互聯網上最熱的領域無外乎就是「短劇」行業,其中尤其以100億美元市場的海外短劇最為誘人。
這股風潮也吹到了普通人頭上。最近,在國內社交平台上,到處充斥著「全職寶媽憑短劇海外推廣日入3000」、「社恐女孩靠短劇海外推廣月入30w」這樣的吸睛標題,吸引著無數渴望副業翻身的人群。同樣,也有不少人開始維權,發現所謂的副業只是培訓機構蹭短劇風口的新型騙局。
標題里所提到的短劇海外推廣,簡單來說就是達人將短劇進行混剪之後,投入到tt等平台上上吸引用戶,並將這部分用戶引流到專門短劇app中付費觀看。
但其實所謂的短劇海外推廣是一場針對寶媽、學歷不高的縣城女孩等人群的新型騙局。當她們落入短劇海外推廣陷阱時,它觸碰到的不僅僅是她們對於財富的渴望,背後更是這類女性與社會脫節的生存焦慮。而某些培訓機構正是利用這層焦慮,一重又一重地在她們身上獲利。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小娛深入到4個短劇海外推廣討論群,採訪了5個現在或曾經做過短劇海外推廣的兼職者,有人花了近6000學費分文未賺,有人交了5000後培訓機構失聯,還有的一步步深入越交越多,但最後收益不到百元......
這場海外短劇推廣的暴富神話是時候該戳破了。
短劇推廣的「工業流水線」
阿布是一位35歲的待業者,剛接觸短劇海外一個多月,每天都在短劇出海學習群里與群友們討論各種海外推廣的知識,她告訴小娛,自己在操作的視頻資源來自於「海豹推手」這種cps平台,註冊平台賬號時就可以享有該平台的視頻版權,下載下來進行二創剪輯,將剪輯的視頻發布到tt上,引導到專屬短劇觀看平台(即「短劇劇場」),就完成了推廣。
如果用戶點擊視頻中的鏈接,或用口令觀看短劇,且在劇場充值時,阿布便能根據充值額獲得相應比例的分成,據小娛了解,這個比例前期是50%,後期會逐漸下降為30%左右。
推廣方式會根據賬號粉絲的多少有差異。阿布一開始操作的是沒有什麼粉絲的白號,只能引導觀眾在短劇app裏手動輸入口令。而當阿布操作的賬號高於1000粉時,她便可以在tt上直接掛推廣鏈接,用戶點擊後即可跳轉。
當然,短劇推廣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阿布在去年做過一陣子的國內短劇推廣。
「但國內市場太卷了,我學費交了九千多,幹了半年最後收益才7塊!」
加上免費短劇崛起,付費投流市場萎縮,普通人很難在其中分一杯羹。後來她在小地瓜上刷到「短劇海外推廣」的帖子,於是將目光投向了海外。
阿布現在每天花費4、5個小時,剪十個視頻推廣,目前成交的單數僅有兩單,收益73.5元。儘管目前收益不多,但阿布覺得自己快成功了,「有一個號已經有5000粉絲了,離賺錢就差一點運氣了。」
阿布表示,海外短劇推廣與國內有較大不同。以tt為代表的海外短視頻平台憑藉龐大的用戶基數有著巨大的流量潛力,讓阿布在推廣不足一個月時,單條視頻播放量可輕鬆突破萬級,國內的平台做了四五個月播放量平均在1000左右。但是受制于海外短劇市場較高的客單價門檻,其流量轉化效率較之國內存在明顯落差,她的數萬次播放僅能產生1-2單有效轉化。
海外推廣課程:千元學費填坑,隱形消費吸血
如果瀏覽網上那些帖子,會感覺短劇海外推廣模式很簡單,彷彿只要按部就班,就能輕鬆賺到錢。但現實並非如此。
深入分析這個模式,就會發現它隱藏著一種近乎「割韭菜」的遊戲規則。關鍵點在於,普通人要花錢打破信息差,而這之後的收益就像受訪者小滿概括的——「看運氣」。
第一重割韭菜:交學費,買「信息差」
在許多人看來,短劇推廣是一門低門檻、易上手的生意,但那些號稱「手把手帶你月入過萬」的培訓機構,早已將學員當作第一波韭菜。市面上的短劇推廣課程價格從幾百到上萬不等,甚至還有免費直播課作為誘餌,最終目的都是引流,讓學員支付更高額的學費。至於學員是否真的能通過短劇變現?從來不在培訓機構的考慮範圍里。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受訪者小滿在小地瓜刷到短劇海外推廣時,開始還十分猶豫,但是靠著導師的激情演說配上群里的群友們的收益截圖,讓她彷彿抓住了救命稻草,腦子一熱就交了399的「初步學費」。
機構賺的是「信息差」的錢,但小娛在找資料過程中發現,在社交平台打上關鍵字搜索或是找一些免費的資料交流群,其實免費資料是可以完全講清楚整個的工作邏輯的。但是由於資料里的一些專業術語比如海外ip、梯子、白號等,對一些沒有接觸過任何跨境信息的人群來說還是太晦澀難懂,所以才會出現課程班或者一對一帶教。
第二重韭菜:設備、環境、賬號,一環扣一環的隱形成本
交完學費後,小滿才發現短劇海外推廣並不是一部手機就能搞定的事情,而是一個涉及各種「硬體門檻」的複雜過程。而這些門檻,都需要額外花錢來填補。
培訓導師會從最基礎的設備要求講起,例如:
蘋果手機 8/x 及以上機型是標配,否則可能影響tt賬號的推流效果。
偽裝手機環境,因為tt會根據設備 ip 定位內容推送,學員需要搭建特殊網路環境,購買跨境工具、節點工具,甚至調整手機參數,確保賬號不會被識別為異常賬號。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搭建tt賬號矩陣,養號、漲粉、模擬真實活躍度……對於不熟悉跨境規則的新人而言,所有環節都像「天書」一般複雜,而每一步都伴隨著額外的培訓費用。
小滿沒有合適的蘋果手機,導師立馬提供購買二手機的服務,500-1000元左右的價格。
網路掛工具的步驟小滿也沒有聽懂,導師又推薦了「以往學員覺得不錯的商家」,走的渠道不是淘寶,是支付寶二維碼收款。
下一步又需要讓小滿多買幾個賬號試試哪個流量好,至少需要十個賬號,賬號越多,做爆款的幾率就越大。但挨個賬號註冊很麻煩,導師直接推薦2-3元購買一個賬號的服務,又或者可以399直接購入一整套矩陣賬號。
第三重割韭菜:不斷投流+發展下線,想賺大錢還遠著呢
當小滿終於熬過前期的投入,賬號已經開始有了一點收益,本以為賺錢的日子終於來了,結果發現,自己的收益要與分銷方對半分。
如果未來視頻流量下滑,導致收益減少,分銷方還會勸學員加大投入,建議花錢投流買流量,否則賬號可能很快被淘汰。
一圈下來,學員真正能落袋的,可能寥寥無幾。到頭來,賺錢的不是學員,而是那些賣課、賣設備、賣流量的人。這場短劇海外推廣的淘金熱,真正挖到金子的,還是賣鏟子的人。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到了最後,如果實在割到了韭菜根,這些所謂的「老師」還會告訴寶媽,她們也可以直接轉型做引流賬號,吸引身邊或網路上的其他寶媽交報名費她們拿提成,「說只要拉五個就能回本」。但寶媽小潔告訴娛樂資本論,她根本接受不了這樣的一層套一層:「我自己都賺不到錢,怎麼可能敢讓其他人來買課呢,那不是純騙嗎?"
鐮刀下的韭菜:寶媽與縣城女孩為何深陷困局
在社交平台,短劇海外推廣類宣傳視頻常以《全職寶媽日入3000》、《社恐女孩靠deepseek做海外短劇月入30w》等標題吸引用戶,評論區高頻出現「求帶」「怎麼入門」「真的能賺錢嗎」的留言。
曾經的從業者果果透露:「行業大部分受眾其實是30歲左右的無業寶媽,還有一部分是沒有固定工作的年輕女孩,尤其是經濟不那麼發達地區的女孩。她們有時間刷視頻、容易被'暴富案例'刺激,但實操時才發現養號周期長達15-30天,流量爆發全靠運氣。」
這類宣傳刻意淡化行業壁壘:將專業運營包裝成有手就會的副業,本質上是通過販賣「財務自由幻覺」收割弱勢女性群體的焦慮稅。
很大一部分女性的生存焦慮其實是她們成為「鐮刀下的韭菜」的重要原因。已婚女性因育兒被迫退出職場,經濟不發達地區、學歷不高的女孩受限於教育資源與地域閉塞,優質就業路徑對她們來說其實是不現實的。跨境副業的居家創收敘事精準擊中其渴望經濟獨立的痛點。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互聯網演算法根據「寶媽」「兼職」等標籤持續推送暴富案例,製造同齡人成功的虛假共識。當用戶搜索副業、經濟自由時,年輕女性的露臉宣傳視頻大量的投放,會使用戶形成一定的認知偏差。
培訓機構只展示1%頭部案例,卻隱藏99%用戶投入上千元課程費後流量不過百的真相。
小娛在某社交平台短劇海外推廣相關詞條下私信了5位在做短劇推廣的從業者,兩位都是交過學費,學費都高達4980元,但是後續該機構就開始失聯,他們正在採取法律程序追回交過的錢。還有兩位交過學費,分別是5959元與499元,卻卡在了養號階段,意識到這個事情不是那麼靠譜後慢慢放棄了。最後一位剛剛步入短劇海外推廣賽道的從業者,學費交了888元,她現在每天抽出四五個小時來剪輯視頻,目前的收益只有百元左右,她看到其他學員的高額收益,堅信自己再繼續做下去一定會賺回本的。
而這些機構一開始宣傳的簡單易上手本身就是一種虛假承諾。宣稱「會刷抖音就能做」,卻迴避養號需批量購號/搭跨境環境的灰色成本、影視素材二次創作的版權風險、平台演算法風控等專業門檻。當用戶投入時間和金錢後,機構轉而灌輸「堅持發滿100條必爆款」「再買399元投流課解鎖秘籍」,利用沉沒成本效應持續榨取價值。
可惜的是,越是脆弱的群體,越會成為鐮刀的韭菜。互聯網產業的狂飆突進成為噬弱者的黑洞,數字時代的財富故事異化為困住女性的新枷鎖。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但在那些社群里,我們看到的那些普通女性,她們渴望的從不是一夜暴富,而是一份不被社會時鐘拋棄的證明。就像一位群友小潔向河豚君哭訴的那樣:「我就是想給女兒報個舞蹈班,讓她知道這個報名費里也有媽媽掙的錢。」
1分鐘速讀本文
本文講的是一個專門騙寶媽和縣城女性的新套路,叫做"海外短劇推廣"。簡單來說,就是有人忽悠她們:只要學剪輯海外短視頻(比如tiktok上的短劇),吸引觀眾付費看完整版就能躺著賺錢。但實際上這是個連環坑:
先交學費割韭菜培訓機構用"寶媽月入3萬"這種假案例吸引人,先收幾千塊培訓費教基本操作,但其實網上都能找到免費教程。比如有人交近6000元學費,最後只賺了73塊錢。
隱形費用掏空錢包交完學費才發現要買專用蘋果手機、付費翻牆工具、批量買賬號(2-3元/個),還要學怎麼偽造手機定位。有人光買設備就花了上千塊。
拉人頭才能回本當發現根本賺不到錢時,機構就教她們發展下線:"拉5個姐妹報名,你的學費就回來了"。很多寶媽不願意騙人,只能認栽。
為什麼專騙她們?這些女性很多是帶娃沒工作的寶媽,或者縣城裡學歷不高的姑娘。騙子利用她們想賺零花錢的心理,用"時間自由""一部手機就能做"的話術包裝,其實背後需要複雜的技術操作(翻牆/養號/投流),根本不是小白能搞定的。網頁里採訪的受害者,有人投入半年只賺7塊錢,還有人被卷錢跑路。
核心提醒:網上那些"輕鬆暴富"的兼職,大多是賣課/賣設備的人在賺錢。就像以前淘金熱里,真正發財的是賣鏟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