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一位汽修工,做了二十年了,我也常去汽修店逛游,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感覺到如今的汽修行業瀰漫著一股悲涼感,汽修老闆甚至對未來感到絕望。
以前做汽修店是很好做的,一個師傅帶著一個徒弟,兩三年就能出師了,小徒弟對這個行業里的條條杠杠就門清了。然後家裡有點啟動資金的就可以去開個小汽修店,慢慢再一步步做大。這行以前是暴利,客戶又不懂,小問題就讓你直接換件,純修理只需要50塊工時,換件能多賺200。所以一開始年入十幾萬沒問題,大起來以後能搞七八十萬一年。
我們國家汽車保有量大,燃油車有3個億,一個汽修店能匹配上四百台車。以前是不愁客源的,敞開了賺就完了。可是現在不行了。
現在汽修店讓兩個新問題給掐住了咽喉。一是新能源車越來越多,滲透率50%,未來還會更多。人家那車就跟手機似的,硬體都是跟軟體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誇張點說,每個廠家的車都只有自己才能安全無憂地修,外面的人修不小心就把什麼配置給破壞了。所以新能源車廠都是三電質保但要求必須去自己指定的地方修車,否則把什麼弄壞了人家就不保了。這一下就斷了小汽修店的一大財路。也是最大的財路。
還有一個就是大資金進入這個行業,像京東養車、途虎養車,背後都是大集團投入資金,雖說乾的主要是保養、換胎之類的,可這個也是流量最大的,量大就賺錢。這些連鎖店進貨量大、進貨價就低,機油輪胎比小店貴不了多少。大家都覺得大店有保證,都去他們那。保養換胎這塊肥肉基本就被大資本搶走了。原來店裡一天平均有一個修發動機的就有五六個換機油的,現在頂多一兩個換機油的。
留給小汽修店的生存空間真的不大了。以前看見汽修店老闆,總是笑呵呵的,店裡五六個員工忙的不亦樂乎,現在總有兩三個人閑待著。老闆臉上也很難再看見笑容了。這也是時代發展的代價之一吧,有興盛的,就有衰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