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少聰及侯永永回歸中超後,新賽季的國足會回歸到「0留洋」的模式,國家隊會再成「本土賽事組成」的全華班。雖然這樣的情況是令人遺憾的,不過也有媒體指出,對此要更客觀的對待,不能隨便的「扣帽子」。
針對部分網友談到的「沒追求」、「失去理想、動力」評價,南方網認為這是不客觀的。因為對比吳少聰的處境,很顯然,在國外留洋模式是不明朗的,他的比賽機會及級別,真的是對他的個人發展沒有太多的幫助了。這下,回歸中超加入到了國安後,反倒是能夠有相對好的出戰頻率、比賽機會,對正在成長季的他來說,是個穩定保證。
對侯永永也是類似的,回歸中國本土賽事後,他跟國足的適配會更加緊密,雲南主帥來自他熟悉的挪威,這對他們溝通來講也是個好的幫助。
當然,這不等於說不支持留洋、反對球員外出,有好的機會肯定還是要首選出國踢球。然而什麼才是好的機會?這個問題是值得深思熟慮的。對比之下日韓球員的留洋模式,似乎是個解題的答案。「五大聯賽」的追求真的不太適合國足現有的水準,二級聯賽設定是相對正確的方向,比如比甲、荷甲、葡超這類的,就是很好歸宿。
此外,只靠隊員自己的努力顯然不夠,哪怕是日本的也有日資企業在背後的贊助(比如聖圖爾登,被稱作日本隊員加入歐洲的「跳板」)。在過去,中國的留洋曾經靠過企業的贊助,這方面可能比日本還要早。只不過,思路怎樣如何分配收成才是更加關鍵的項目,如果只靠企業很可能會出現「造星」的亂象,實力不夠贊助商瞎塞入俱樂部的模式,會讓他們對國足隊員很反感機會不會多;如果過度追求技戰術條件,則又可能很難拿到比賽機會,「失去」投資的價值。
因此,怎麼衡量好這很重要的度,才是根本的。對此不僅僅需要企業思考,足協參與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