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奧作為首席助理站在設計師羅伯特·皮奎特身後
服裝設計專業涵蓋了龐雜的學科基礎知識,從平面打版到立裁製版,再從面料改造到人體空間結構。這些都是大家必須要學習的,然而除了這些之外,服裝設計專業還有一些容易被大家忽視的知識。
一、服裝史
很多同學認為學習服裝史是一件枯燥而且單調的事情。畢竟Dior的New Look再驚艷,也只是時代下的產物。
有些人認為:它打破了當時女性服裝古板的線條,強調了女性的曲線美。這種跨越在當時可能是先鋒的,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不管用了。但其實這種觀念是不對的。
在服裝設計的調研階段,更多的是對於既有信息的分析以及選擇重組的一個過程,設計這件事情從來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對於新鮮事物的發明創造。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完全創新,在現在這個時代其實是不存在。
而學習服裝史,其實就是讓學生們積累更豐富的設計資源,擁有了更多設計的豐富視野。時尚是一個輪迴,而這種輪迴,並不是一種偶然的興起,而是一種必然的回歸。下面就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比如百老匯服裝設計師Cecil Beaton在1958年為音樂劇GIGI所作的戲劇舞台設計(左圖)。在2013年被俄羅斯設計師Ulyana Sergeenko作為自己春夏系列(右圖)的靈感。
Cristóbal Balenciaga於1967年設計的婚紗系列,修道院修女般的帽飾代替了傳統的蕾絲婚紗(左圖)。而在2008年,設計師Nicolas Ghesquière從之前的設計檔案中汲取靈感,並為其設計的新系列引入了現代款的頭飾(右圖)。
約1870年織作而成的編織襯裙(左圖),Alexander McQueen在2012年的春夏系列所展示的新款服裝(右圖)。
由此可見,服裝設計的歷史是服裝設計師必備的資料庫。用這些風靡一時的設計作為資料的積累進行二次設計或者解構設計,讓這些設計更加貼合現今時代的審美,是一種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遠眺。
二、面料基礎知識
很多同學一直都有一個疑問,就是學習服裝設計為什麼要關注面料是針織還是梭織,純棉還是化纖有些什麼特殊屬性?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些不起眼的因素能夠決定你服裝是否挺闊,也能夠決定你的設計圖能否被完美的還原出來。
比如,棉的材質決定了在數碼印花中,印出的圖案暗淡無光,你的設計需要質樸自然的暗淡感還是細膩高級的身體曲線感?這和你選擇的面料息息相關,而這些面料又和面料的基礎知識息息相關。
三、跨界合作&技術結合
其實設計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人們也都說藝術是相通的。很多學習服裝設計的同學會有一個誤區,認為自己只要了解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就可以,學服裝的關注時裝周,學珠寶的僅僅關注首飾展。
事實上,當代的設計不是一個斷裂隔絕的狀況,相反,是一個相輔相成,1+1>2的模式體系。如今,很多海外名校也都開設了跨學科合作的項目。
讓設計師在了解自己專業體系下的設計知識之外,打破學科和學科的次元壁,用不同的角度進行設計。往往這樣的設計會更加有趣味性,令人耳目一新。
其實在很早之前,服裝設計師們就在做出跨學科的設計嘗試。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服裝設計師之一Elsa Schiaparelli,結合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打破人們對於設計的認知,挑戰傳統的刻板印象,1937年受到好友Salvador Dali的影響,設計出設計作品「Lobster Dress」
法國時裝大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在1965年開創性的將繪畫藝術引入時裝,將冷抽象繪畫藝術家蒙德里安的的名作《紅黃藍構圖》轉換設計成服裝,簡單但是極具設計衝擊力,這件作品也變成這位名設計師的代表作之一。
近些年,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於服裝的要求不再僅僅只是觀賞性和藝術性,功能性和科技可穿戴類的服裝也越來越流行。
荷蘭設計師Daan Roosegaarde設計出的內衣產品Intimacy 2.0,內置檢測晶元,可以監測穿戴者的體溫和心跳變化,使得在一定情況下,服裝的面料會從彩色漸變成透明的顏色。
Iris Van Herpen一直在服裝界被人們稱為3D列印女王,在2019年巴黎時裝周中,她和美國動力學雕塑家Anthony Howe跨界合作。
設計並製作出的圓形動力裝置Omniverse,讓裝置藝術和服裝相結合。隨著模特在T台上走動,無限旋轉的裝置給人以魔幻、催眠的感覺。
服裝設計其實不是一個分散的、獨立的學科,在當今設計跨界的大背景之下,需要設計師們主動增加知識儲備量。在未來,也許你的衣服會唱歌、會活動、會交互、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