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據美國《綜藝》雜誌消息,美國的一家娛樂公司在香港國際影視展上宣布將拍攝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將其改編成《八戒》《美猴王》和《哪吒》動畫三部曲。
外國人視角和中國故事是否搭配?之前有哪些成功和失敗的案例?
外國電影人拍攝中國故事的得與失
近年來,外國電影人拍攝中國故事的現象屢見不鮮,《夜鶯》《狼圖騰》《烽火芳菲》《花木蘭》等影片都收穫了廣泛關注。
談及原因,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王昕分析,因為中國市場變得越來越龐大,成為世界電影市場上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所有人都希望能夠在中國市場中獲得一些票房和利益,也希望藉由講述中國故事,能夠在國際方面獲得更多的迴響。
「從電影誕生130年以來,外國人以中國背景、講述中國故事,或者以華人為主角進行拍攝,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傳統。只是在解放以前,關於中國人的拍攝可能以白人或者西方人為主角來扮演華人。」王昕說,「抗戰時期比如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撰寫的關於中國人民生活的史詩巨著《大地》,被美國好萊塢公司拍成了電影。」
新中國成立後,外國影人開始來到中國進行創作。《北京的星期天》《風箏》等影片陸續問世。其中,義大利導演貝托魯奇1987年執導的《末代皇帝》堪稱經典之作。該片的成功雖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卻也與後續的許多平庸之作形成鮮明對比。
王昕介紹,《末代皇帝》當年拍攝的時候得到了中國官方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北京就有約19000名臨時演員,並且能夠直接在故宮裡面進行拍攝,同時獲得大量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專家等人的支持。「因此在各種細節方面是非常考究,它有一個很紮實的對於中國文化的理解和一種梳理。」
而真人版《花木蘭》的問題,就和《末代皇帝》形成了對比。王昕認為,電影《花木蘭》里的各種建築、服飾在很大程度上是將中國不同區域和不同時代的建築、服飾進行拼貼,想以奇幻的方式去創造一種關於中國的想像。
「但是中國觀眾看的時候可能就會覺得這是一種異域情調、東方主義式的中國刻畫,看的時候就無法代入和認同。」
藝術無國界:匠心獨運 方能得其精髓
由外國電影人拍攝的中國故事片,鮮少能在國內外市場同時贏得票房。2016年,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狼圖騰》打破了這一局面。專家認為這部影片勝在國際化的表達。
「讓·雅克·阿諾發現並抓住了『狼性』這一點,在一個寓言式的環境裡面,去設定人和自然之間的搏鬥與和諧,全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理解這種表達。他同時使用了中國形象,使用了中國演員,讓中國觀眾接受起來沒有太大的障礙。」王昕說。
藝術無國界,優秀的作品能夠傳遞人類共通的情感和價值,中國燦爛的藝術寶庫和豐富的人文故事始終歡迎世界影人的矚目,但想要成功改編,也並非易事,唯有匠心獨運,方能得其精髓。
王昕認為,一要深入文化理解,擺脫創作思維的懶惰和慣性;二要堅持非常高的藝術水準,想要拍好一部中國題材、中國背景的電影,同樣是要拍一部真正好的電影;三要採取更國際化的表達,和中國故事本身形成一種更精妙的編織,讓中國和世界各地的觀眾都能夠領略中國電影的魅力和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