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的大運河新春遊園會,人頭攢動。非遺展示、特色小吃、年俗表演豐富多彩。在眾多表演中,通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里二泗小車會成為一大亮點。堅守與傳承這一非遺項目40餘年的韓德成說:「今年是首個『非遺版』春節,作為里二泗小車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我希望給大家帶來更多精彩的表演,讓傳統的年味兒越來越濃。」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從農曆臘月開始,里二泗小車會已在多個市、區活動中表演了十幾場,整個春節期間也幾乎天天有表演。
提前兩小時化妝準備
「咚咚鏘、咚咚鏘……」農曆蛇年正月初一下午三時,伴隨著鑼鼓聲響起,里二泗小車會的表演一出場,就被遊園的市民遊客圍了起來。表演中,公子、老人、孩童、賬房先生、老太太、膏藥、媒婆等角色身著古裝,或扭秧歌或舞扇子或擺弄著算盤,他們載歌載舞,用幽默滑稽的表情動作表演推車趕路、上山過橋等情節,每位演員會根據不同情節展現出愉悅、害羞、懊惱等表情,引得在場觀眾捧腹大笑。男扮女裝成甩頭官的韓德成身著艷麗服飾走在隊伍最前方,他一邊扭著小碎步,一邊指揮隊伍表演不同情節,不時還會跟周圍的觀眾互動一番。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一場短短20分鐘的表演,讓大多數演員的臉上都滲出汗珠。「別看這一場演出時間不長,但大家都非常辛苦。」韓德成介紹,比如「坐車娘娘」雖然演的是「坐車」,但要演出上身平穩放鬆的同時,下身還要跟著車隊行進扭動車身,40多斤的小車都要用綁帶掛在腰間,難度很大。
演出雖辛苦,但大家對表演的熱愛與日俱增。為給遊客們帶來更加精彩的表演,小車會的成員不放過每一個表演細節。如何表演出上山過橋時的艱難與顛簸、如何展現出推車趕路時的群像百態,都需要認真琢磨。對於每個動作表情的展示隊員們也都認真打磨,演出前總會互相指導。「村裡的活動室就是我們的訓練場,演出前經常能聽到裡面此起彼伏的樂器聲。」韓德成告訴北青報記者,對於妝造,他們也非常「較真兒」,每次演出前都需要提前兩個小時化妝、準備,「一般早上9點出發去表演,大傢伙7點就來到活動室化妝」。
自製道具組建小車會
談到小車會在里二泗村的傳承,韓德成回憶說,里二泗小車會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但在20世紀差點「絕代」。20世紀80年代,里二泗小車會在村裡已基本無人表演。當時他在村集體企業擔任業務員,前往外地推銷產品時,看到當地在表演小車會,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在羨慕別人的同時,他沒想到自己村裡早前也有「小車會」。「當時,我們村裡有位長輩告訴我,村裡過去就有小車會,他本人還演過不少角色。」得知這一信息後,韓德成有了學藝的心思。說干就干,韓德成和村裡幾位愛好文藝的青年一起向村裡的老師傅求教學藝。
「當時,老師傅給我們示範一遍,我們跟著學一遍,每個角色輪著學。一遍一遍示範,又一遍一遍糾正,可把老師傅們累壞了。」回想當年,韓德成說自己當時就堅定了要把里二泗小車會恢復起來的決心。他拉著自己的親戚「入伙」,自己親手製作車架、轎子等演出道具,他們還在村裡淘老服裝用於表演。村裡也很支持他們的演出,特意安排了活動室,作為日常訓練的場地,以及存放表演道具的場所。
「演員的選擇上,最初也是難題。」韓德成坦言,雖然村裡愛扭秧歌的人不少,但誰也不想當「丑角」,為湊齊人數,他說服了自己的媳婦和雙胞胎弟弟參與其中。
希望走進校園推廣小車會
轉眼40餘年過去了,里二泗小車會成員的平均年齡如今都在60歲左右。「我今年69歲了,我們團年齡最大的都快75歲了。」韓德成說,現在的成員中沒有一個是專業演員,都是村裡人,其中既有夫妻、兄弟,也有妯娌、舅甥。大家平日里都干著不同的工作,但逢年過節,只要需要表演,大家都會回村,「我們都把這件事兒當作自己非常重要的事兒,其他的事兒都可以先放一放」。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里二泗村的小車會活動室中,懸掛著多張小車會成員們外出表演的照片。「照片里有些成員已經去世了,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韓德成看著這些照片感慨良多。
如今,傳統文化得到廣泛的關注,里二泗小車會也經常被邀請參加表演,「小車會既能傳承傳統文化,又能營造春節氛圍,還能展示自我,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韓德成說,他還希望能夠走進校園,讓更多的娃娃們了解這項技藝,記住這份鄉愁,讓這項民間表演能夠代代傳承。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