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風
編輯|秋風
服裝面料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從遠古的獸皮慢慢地到天然纖維棉、麻、蠶絲和毛皮,又到化學纖維的面料出現,服裝的面料一直不斷地在創新。
唐朝服飾是唐朝的服裝,它有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裝飾有襆頭、巾子、鶡冠、革帶等。
布料有蜀錦、綾、羅、夏布等。而現代的服裝早已不是以前那樣用來保暖禦寒了。
現今的服裝越來越標新立異、追求時尚,以裝飾展示個性,20世紀70年代以後,世界化科技發展日趨迅速,國際交流日漸頻繁。
服裝面料外觀藝術出現國際化、多元化、個性化的趨勢,用於服裝的材質有了新的概念材料和新的表現手法,這些都是在人們對服裝款式造型的追求下由設計師所創造出來的。
面料在20世紀以後成為服裝設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為設計師打開了一個廣闊的設計空間,在高級成衣的設計生產中成為不可缺少的創新方式。
那麼在唐代,人們會用什麼樣的面料來製作衣物?
一、唐朝服飾概述
(一)唐朝女性的服飾
在中國歷代服裝史中,唐朝服飾藝術可謂是最令人難以忘懷的,其眾多的款式、艷麗的色彩以及創新的手法不僅在歷史上堪稱典雅雍容,更是對現今服裝有著深刻的影響。
包括日本的和服也是由唐裝演變而來,在唐朝服飾中最具特色的有「襦裙服」「胡服」和「女著男裝」,而其中最能體現唐朝服飾特色的則屬「襦裙服」。
「襦裙服」是唐朝服飾文化中最為精彩動人的配套裝束。所謂「襦裙服」,上身短襦(如圖1)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如圖2)披帛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飄帶」。
長長的,一般較窄,從身後向前,搭在小臂上,兩端自然下垂,後人畫仙女和古裝仕女,怎麼也忘不了這種美妙的披帛,加半臂即短袖(如圖3)。
襦很短,一般只長到腰,它是唐朝女服的特點與其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者更長。
襦,衫都是唐朝服飾的常服。
除常服之外他們還有正裝。顧名思義,與而今的西裝禮服一樣,正裝適合出席莊重正式的場合而常服則大多為百姓穿著方便勞作。
但它們也有著共同的特點,即「交領右衽,隱扣系帶」。
就唐朝服飾而言,在歷代服裝史中其色彩可謂一大亮點,用色大膽,搭配奪目,彰顯雍容華貴之氣質。
如深紅、杏黃、深紫、月青、草綠、鬱金等,流行時間最長的是石榴紅,而黃色則是中國歷代皇帝的專用色彩,它代表著權力和霸氣並且它也是中國最崇拜的神物「龍」的基本顏色。
除色彩之外,其服飾上的圖案花紋也是亮點之一。
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中,人們一直莫名地崇尚圖騰文化,它甚至作為一種信仰在影響著各朝各代,唐朝也不例外,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便可看出。
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可謂花團錦簇,美艷無比。
襦衫的領口種類也是變化多端,有圓領、方領、直領、雞心領等,與現今服飾領型幾乎一致,可見唐朝服飾對於中國歷代服裝史有著很大的影響。
面料採用上,唐朝女服多採用絲織品,且以多幅面料結合使用為最佳,並且唐朝女服相當前衛並不拘謹,大膽採用抹胸樣式,將唐朝女性豐腴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腰帶也是唐朝女服特色之一,這是受了胡服的影響。
二、唐代服飾面料
(一)原料選擇與紗線結構
唐代服飾的面料具有很強的創意性,面料通過將平面創意與三維肌理的藝術概念組合實施於材料上,從而創作出全新的視覺風格。
在唐朝面料中面料的選擇決定唐代服飾的整體質感,不同的面料會帶來迥異的視覺效果。
服飾大多採用絲綢、錦緞、布帛為面料,主要採用布帛、畜皮為面料,腰帶垂穗一般用鮮艷的絲料或布料。
因地區分布不同,風格迥異,美觀大氣,以長袍鑲邊為主要特色。
面料較輕薄,利用印花織物居多,裝飾較簡單,唐末,裝面料以厚重紅棉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
紗是唐朝面料中最好的伴侶,代表著浪漫。紗的運用需覆蓋很多層,層巒疊嶂的效果襯托出唐代服飾的飄逸柔美,增添清純,朦朧的效果,讓人充滿幻想。
反之紗如果披得較少,會令唐代服飾顯得乾癟毫無生氣,採用以緞料為主體,紗為次,作為裝飾來點綴以及結合簡單流暢的立體裁剪線條,是唐朝面料表達中的又一體現。
(二)面料
幅寬,匹長設計幅寬的設計是由古代演變而來的,最典型的就是古代唐裝的剪裁製作。
幅寬和匹長的規格決定著唐代服飾立裁的效果,假如幅寬小了,那麼在剪裁方面就會複雜很多,增加了整體的製作成本。
同時也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因為在裁片時還有很多小碎片會被棄用;同理,匹長設計得不恰當也是如此,在造型方面會出現很大的困難。
所以幅寬以及匹長的設計必須符合實際唐裝款式的用量,才能製作出漂亮的廓形。
(三)面料密度與緊密設計
唐代的紡織面料也有不少新品。紗、羅製作得輕、薄、色彩艷麗,被大量運用到服飾中。面料的品質是面料的密度與緊密度所決定的,其中面料密度是指經紗密度緯紗密度。
孔雀羅就成了追求奢侈時尚婦女喜愛的一種織物。
通常情況下,線的密度與均勻度低,能更好地保證面料的質量,密度較細的面料表現得更加飄柔,光澤度也比較柔和,織物的透氣性較好,如紗、絲綢等。
反之,密度較粗的面料則表現得較為粗獷和硬挺,相對容易立體造型,能產生渾厚穩定的造型效果。
因此,面料的密度與緊密設計在服裝塑性方面也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唐朝面料離不開創新,主要以簡約為主,乾淨利落,力顯濃濃的時尚氣味。
在服裝的圖案的選取上,除了肩部、腰際加以印花點綴而外,還要以純白色為底,上面綉上珍珠點綴,大小錯落有致,增加美感。
同時採用堆砌玻璃紗的層疊效果,以及細小繁雜不規律的小褶,密實型面料主要採用生絲、桑蠶絲熟絲、雙宮絲和有光粘膠人絲作為原料,利用高密和高緊度的特徵達到密實的效果。
其透氣性和懸垂性較差,可塑性較好,表面光滑平整,密度和緊度較為適中,兩者的透氣性和懸垂性都較好,柔軟性好,表面也較為光滑平整。
(四)紋樣
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藝術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其中吉祥紋樣是中國傳統紋樣中最美的紋樣之一。蓮花比喻男子品德高尚,女子端莊賢淑。
「梅、蘭、竹、菊」是一種隱喻,石榴籽兒多寓意子孫滿堂;鴛鴦象徵夫妻恩愛,松鶴表示對長輩的祝願,健康長壽。
例如:唐時期對於魚形紋飾的發展來說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階段,這時它的應用轉向民間,多出現在婚喪與信仰中,成為裝飾性與象徵性並存的紋樣。
這一時期魚形紋樣的繪製明顯地繼承了傳統魚紋樣的表現手法,但是象徵意義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魚是我國唐代民間的吉祥物,這兩條魚寓意為年年有餘、生活美滿、歡樂吉祥。
三、啟示
唐裝藝術積澱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契合中國古代儒家、道家的傳承思想與民族特有的人文藝術文化,構成中國人的深層文化結構和美學特點。
我國的唐裝文化是凝聚了幾千年的智慧與精華的結晶,在千年的歷史洗禮中始終發揮著自己的光芒。
民族性的服飾文化在民族傳統文化發展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它起源於中華文化卻又隨著歷史發展而演變成具有本族特色的文化符號,唐代服裝面料體現的也是服裝審美的過程。
美存在於知覺和想像中,未來感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記錄現實,以求發掘人類內心最真實、最純潔的渴望自由的內在情感,未來感是真正藝術的凸顯,是在各種事物激勵下對自我最真實的反映。
它蘊含著多種美的元素,更表達一種生活態度。
四、總結
民族性的服飾文化元素上有許多獨特的裝飾風格,是結合地域特徵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服飾文化元素形式。
面料作為一種重要的裝飾手法和形式語言,表達了服裝的內涵和外觀。設計師要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獨特審美觀和創作個性,創立自己的思維形象和表達方式,對面料的可行性及再造後在服裝造型設計中的運用進行審視和探索,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我們有必要把民族民族傳統服裝文化與現代服裝設計相融合,在兼具形式美與神韻美,又凸顯濃郁服裝特色的同時,還體現了東方特有的氣質。
注重對服裝材料的開發和創新,把現代藝術中抽象、誇張、變形等藝術表現形式,融入服裝材料再創造中去,為現代服裝設計藝術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這是現代設計師所必須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