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學生活和中學之間存在差距。但進入高校後,學生們雖然在課堂上依然要認真聽講,但課下卻增加了很多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寢室里同學之間的友誼也十分值得珍惜。總之,大學四年非常寶貴。
此外,進入大學之後,同學們還會有兩個明顯的感受。一方面,沒有了老師和家長的監管,大家需要完全學會獨立生活和學習。另一方面,不同教學階段的上課方式也有很大的改變,尤其是在像清華這類頂級學府。
那麼清華的授課方式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關於這個問題,大家從學生分享的一則課堂隨拍就能窺探一二。
視頻的內容是一位清華老師,全程採用流利的英語在給學生講課,但面對著如此「高大上」的授課方式,網友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質疑:「台下明明都是中國學生,為何還要用英文授課呢?」
清華大學作為我國的知名高校,能夠考進去的也都是各省的頂尖人才,這些學生的能力遠超同齡人,所以學校對他們有一些高標準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坐著聽課的明明是中國人,上面講課的也是中國的老師,但是整堂課下來卻依舊採取了全英語教學。這就令不少不明真相的「局外人」感到不解:既然都是中國人為什麼要用英語呢?
尤其是當網友們得知清華有700門課程都是英語授課的時候,大家變得更加不淡定了。甚至有人吐槽道:這樣做不是崇洋媚外嗎?
事實上,清華大學英語授課與崇洋媚外根本不沾邊,也不是為了博人眼球而得到大眾的關注。
首先,清華大學並沒有用英文上古漢語這類的專業課,另外700門課對於清華來說佔比並不高,因為截至2021年上半年,清華全校的課程數量約在4900門左右,所以按比例來說,在清華絕大多數的課程還是中文授課,並不是大家想像得那麼誇張。
但話說回來,為什麼清華的700多門課程要採取英語授課呢?
▶部分教材只能採取國外教材
清華大學是學術界公認的頂級學府,它的課程設置要與國際接軌,所以在某些課程上實現全英文授課也十分有必要。
對於高校來說,一些課程由於沒有國內相關教材,所以只能採取國外的教材,而且不只是某個專業,比如精算、醫學等專業的學生使用英文版教材也是很普遍的情況。
而且,除了清華北大這類985院校,普通本科也會如此。這樣對比之後,大家就能夠理解清華課堂全程使用英語授課的事情了。
▶「本土化」版本在翻譯途中容易出現歧義或偏差
眾所周知,語言與語言之間是有「壁」的,特別是一些涉及諸多專業名詞的學科,如果盲目採取本土化翻譯後的資料,那麼在傳遞知識時就很容易存在問題。
畢竟國外作品在翻譯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歧義或者偏差,而這些細小的差別,也會給同學們日後的學習帶來一系列影響。
當然也會有人說,翻譯都是專業的,又怎麼會出現專業性的問題呢?要知道術業有專攻,專業性質的翻譯並非所有譯者都能掌握,所以學習英文原版教材是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數據、講座論文素材仍舊是以英文為主
英語目前是國際通用語言,所以大量的文獻資料、參考數據和論文講座都是以英文為主。像清華大學這類頂級學府,與國際接觸非常密切,所以學生要能夠全英文交流,而在課堂上全程英語授課沒有任何壞處。
雖說課堂上全英文授課很有必要,但在部分網友眼裡,如此做法也會給來一些弊端,尤其是對於一些英語成績拉胯的同學來說,上課的難度不是一般地大。畢竟專業課內容聽不懂,同學們也會很痛苦。
對此,筆者想說大家可能有點杞人憂天了。要知道,能夠考上985高校的學生,基本都不存在偏科情況,當然也就不會被英語「絆倒」。
而現在大家對英語授課比較反感的原因,主要還是對英語本身比較有偏見。但就像我們之前說的,在清華英語授課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哪怕清華校園內真的有英語「苦手」,也不會因為某一門課程採取英文教學而成為學業上的障礙。
從大局來看,清華作為世界一流高校,全英文授課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提高學生們的水平,也對提高知名度有好處。
另外,希望大家明白英語只是一個「工具」,對待它不必過分重視但是也不要完全摒棄,理性看待比較好。
因此教育部發聲,加強物理化和歷史愛國主義考試佔比
從小到大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越來越多的地方高考開始推行「3+1+2模式」,數理化學科將會越來越重要。如現在很多比較好的大學專業,大多數需要數理化的知識。而且從小培養孩子的理科思維,可以拉開和同齡人的差距。
現在,正是我國發展的關鍵時候,要想贏得未來國際上的競爭,就必須大力發展高科技,發展基礎科學,這就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只有頂級科技人才,才能擔負起從源頭上趕超國外科技的重任,並且逐步取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