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說,山西長治某校門口,一名初一女生的父親,毆打同校一名六年級男生。
視頻顯示,一成年男子在兩名保安面前揪著被打學生頭髮。
被打的六年級學生說,「該女生父親扇了他十幾個耳光」。
被打學生的家長稱,不會與打人者和解,希望能依法處理。
學校工作人員說校方事發後一直在處理,教育局已獲知此事,轄區派出所也介入了。目前正在等待後續結果。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之間的矛盾,家長的情緒往往比孩子更激動,最常聽到的話是」我咽不下這口氣「。
這場暴力讓人想起2019年5月的江西上饒。
因懷疑女兒被同桌男孩欺負,一位父親持刀衝進教室,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將10歲男孩刺死。
所謂的「霸凌」並沒有得到證實,這起慘案留下的不只是兩個破碎的家庭,當時目睹慘案的學生都將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孩子矛盾,家長加入的事件很多:
兩個媽媽因孩子搶籃球發生爭執,最後演變成雙方家族十幾人持械鬥毆;
爺爺聽說孫子被推搡,帶人圍堵對方孩子致其鎖骨骨折。
家長直接介入孩子的矛盾中,特別是本來就沒多大矛盾的時候,往往會把矛盾激化,孩子已經和好了,家長們還打得不可開交。
為什麼面對孩子被欺負,家長就沒辦法保持理智,就是咽不下這口氣呢?
對有些家長來說,他們不是在保護孩子,是在保護曾經弱小的自己。
成年人在處理孩子間的衝突時,往往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情感創傷和未竟的心愿投射其中,將簡單的孩童爭執升級為複雜的成人戰爭。
這種行為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對過往無力感的補償心理,以及對子女過度保護的焦慮情緒。
在山西長治這起事件中,那位初一女生的父親,他的舉動也是一種極端反應。
在沒有確切證據顯示六年級男生存在霸凌行為的情況下,直接採取暴力手段,不僅違反了法律,也違背了教育子女的基本原則——教會他們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
這種行為,看似是在為女兒出頭,實則是在示範一種「以暴制暴」的錯誤價值觀,可能會給女兒留下深刻的負面印象,影響她未來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
回顧江西上饒那起悲劇,那位父親的衝動之舉,毀滅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生命,更是兩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
在那一刻,他的行為已經超越了「保護」的範疇,演變成了無法挽回的仇恨與悲劇。
我是覺得,孩子之間的矛盾,終歸要回到孩子的世界解決;成年人的戰場,永遠不該設在未成年的校服前。
成年人的手應該托舉,而非重擊。
在長治事件的畫面里,兩個穿校服的身影形成刺眼對比:一個是被暴力摧折的六年級學生,一個是將成人世界的戾氣宣洩在孩子身上的父親。
孩子的矛盾是成長的沙粒,成年人的暴力卻是砸碎水晶的鐵鎚。
兒童的很多衝突,大多數可通過自主協商解決,自主解決衝突的孩子,後續相處更融洽。孩子需要學習妥協,而不是被成人剝奪學習的機會。
成年人的越界,反而會摧毀信任的橋樑。
有孩子把跟同學的小摩擦告訴家長,家長反應過激,在家長群對老師和對方家長開罵,去學校吵吵嚷嚷,孩子都覺得無地自容。
從那以後,再也不敢把學校發生的時候告訴家長了。
當然,如果孩子們之間的矛盾超出了他們自身能夠解決的範圍,比如遇到了校園霸凌這種嚴重的問題時,成年人的介入就變得必不可少。
但這裡所說的介入,並不是指家長直接對孩子動手,或者以暴制暴,那樣的行為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甚至可能給孩子帶來更深的心理創傷。
當家長發現孩子遭受校園霸凌時,首先應該保持冷靜,與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了解事情的全貌,給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安慰。
然後,家長要與霸凌者家長、學校取得聯繫,向學校反映情況,必要時報警尋求幫助和支持。
霸凌行為的發生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背後也涉及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當。
通過與霸凌者家長的溝通,讓他們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促使他們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
如果以上都沒能解決問題,只能「以暴制暴」,那也應該是成年人之間的較量。
大人把拳頭伸向未成年人,本身也是一種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