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電影走出單一低幼、擁抱本土國風,並開拓更大商業化空間
文|《財經》記者 王靜儀
編輯 | 施智梁
2025年2月6日,《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突破60億元,超越電影《長津湖》,登頂中國電影票房冠軍,並且還在衝擊更高票房數字,有望達到百億元。這是中國動畫電影的高光時刻,也是撕掉低幼標籤、重新出發的十年。中國電影票房前五名里,有兩名都被動畫電影佔據。2015年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分水嶺之年。以《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為起點,《哪吒之魔童降世》《長安三萬里》等多部作品都取得了可觀的票房,動畫電影肉眼可見地火熱了起來。中國電影票房前5名排名片名內地票房年份1《哪吒之魔童鬧海》超60億元20252《長津湖》57.76億元20213《戰狼2》56.89億元20174《你好,李煥英》54.13億元20215《哪吒之魔童降世》50.35億元2019
對哪吒等本土國風形象進行現代化演繹,對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公共ip進行改編,成了這一時期動畫電影的靈感來源。「大聖歸來和哪吒都是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很戰鬥、很燃,讓觀眾的情緒在電影的兩個小時里有很好的共鳴和釋放。近兩年市場上出現了較多的熱血題材,票房也很高,動畫電影行業將目光聚焦在本土國風和觀眾熟知度高的公共ip改編上,未來還會有更多相關作品。」一位資深動畫電影從業者對《財經》記者說。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動畫電影就已經到達過相當的高度。《大鬧天宮》等一系列以中國美學為核心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受到歡迎,也在國際電影節大放異彩。但投資額度大、製作周期長,技術要求高,讓動畫電影的孵化面世面臨不小的難度。前述從業者說,動畫電影和實拍電影的最大不同是,動畫電影的容錯率極低,預算超支的風險大,極考驗項目組織管理的水平。隨著近年一系列電影的成功,小眾動畫電影圈日益走入大眾視野,資金更容易拉到了、跨界合作更多了,動畫電影行業進入正向循環的紅利期, 毫無疑問的是,接下來幾年動畫電影還會繼續發熱,上映的作品數量會更多、製作會更加精良。從《大鬧天宮》《喜羊羊與灰太狼》《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鬧海》等四部代表影片為切入點,我們細數中國動畫電影的60年。中國動畫電影票房前10名排名片名內地票房年份1《哪吒之魔童鬧海》超60億元20252《哪吒之魔童降世》50.35億元20193《熊出沒·逆轉時空》19.84億元20244《長安三萬里》18.24億元20235《姜子牙》16.02億元20206《熊出沒·伴我「熊芯」》14.95億元20237《熊出沒·重返地球》9.78億元20228《西遊記之大聖歸來》9.56億元20159《深海》9.2億元202310《熊出沒·原始時代》7.14億元2019《大鬧天宮》:中國美學的高光
《小蝌蚪找媽媽》誕生於1960年,先後斬獲第1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等五項國際大獎。《大鬧天宮》(1961)是中國第二部彩色動畫長片,也在國際影壇大放異彩,先後榮獲第22屆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四項國際榮譽。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侯光明認為,這些動畫影片的共同特點是,富有濃郁的中國藝術特色和民族風格,剪紙、皮影、國畫、木偶、摺紙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被廣泛運用。其中,最具中國特色的當數水墨動畫,將中國畫獨特的筆墨意境和審美旨趣發揮到淋漓盡致,以形寫神、以神寫意,追求「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中國美學境界。在由萬籟鳴執導的《大鬧天宮》里,影片在造型、布景、用色等方面大量汲取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融合中國古代繪畫、民間年畫、廟宇建築、佛像雕塑等眾多藝術元素為一體,採用中國戲曲藝術的演繹方式,中國傳統音樂的表現形式,成就了動畫電影「中國學派」的巔峰之作。2012年,《大鬧天宮》再次在電影院進行重映,雖然這已是半世紀前的電影,可經修復和3d轉制後,還是獲得了5000萬元票房。這一時期的動畫電影以中國美學為核心,這與歷史文化的積累有關。業內人士認為,美國在60年代推出的漫畫是蜘蛛俠,而中國在60年代推出的是西遊記、三國演義和山海經等名著改編。在行業不成熟的情況下,講述架空故事非常困難,必須有多部作品的基礎才能塑造出沒有漏洞的虛擬世界觀。因此動畫電影必然要從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里尋求靈感。1979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問世,該片耗時15個月,完成5萬多張畫稿,拍攝膠片長達5700英尺,工程量巨大。《哪吒鬧海》繼承了動畫電影「中國學派」所固有的民族化風格和藝術創作傳統,參考了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以及民間門神畫等中國傳統藝術傑作,在人物塑造上與時代相契合進行大膽創新改編,成就了中國動畫影史上哪吒這一經典人物形象。該片在獲得國內觀眾認可的同時也贏得國際聲譽,先後榮獲第33屆戛納電影節最佳放映獎等三項國際大獎。
《熊出沒》:紮根低幼市場做商業化
上世紀60年代的高光之後,中國動畫電影出現斷層的情況,一度陷入低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1991年北京播映的動畫片中66.7%為引進動畫片,其中50%來自迪士尼。2002年到2003年,最受青少年喜愛的動畫片的製作方第一名是日本,第二名是美國。20世紀90年代,《海爾兄弟》(1995)《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1995)等國產電視動畫片走入家庭。進入新世紀,《喜羊羊與灰太狼》(2005)《熊出沒》(2012)等電視動畫片都面向兒童觀眾,打入低幼市場。有分析人士指出,電影引發觀眾的共鳴非常重要。好萊塢的優勢在於將不同故事塑造的世界觀相對紮實,無論是小朋友還是成人,大家願意相信有這樣一個世界和一群人物存在。儘管中國的電影都會套用好萊塢的三幕式,明確何時應該達到高潮、何時應該有情節衝突和人物升華,但很多並非真正為故事情節和人物服務,觀眾容易認為有拼湊感。上述人士說,塑造一個兩分鐘的故事相對容易,擴展到90分鐘難度係數會幾何倍增加,需要考慮更多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塑造和人物成長,需要為每一個事件分配合理的時間並且還能一直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不被分散,可能改動一句台詞,就導致整個故事坍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動畫系主任於水認為,受國外動畫片佔據主體市場的影響,國內的動畫製作也開始在模仿中逐步西化,《寶蓮燈》就帶有迪士尼動畫製作的痕迹,這段模仿歷程是國產動畫發展的必經階段。《喜羊羊與灰太狼》影片的推出,讓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實現首次盈利,但由於面向的是兒童觀眾,學界始終難以將兩者歸結為「國產動畫真正的成功」。可喜的是,以誕生於2014年的《熊出沒》為代表,國產動畫電影開始形成穩定ip——積累了11部電影,固定在春節檔上映;在製作系列電影的基礎上,發行周邊,售賣熊大熊二的衣服書包和鉛筆等,同時像迪士尼一樣開辦主題樂園,實現不菲收益。全球首個「熊出沒」主題樂園於2024年在江西宜春開園,這個華強方特旗下知名的動漫ip,被打造成集互動體驗、娛樂探險、教育科普、餐飲購物於一體的主題樂園,展示了中國動畫電影的更多可能。當前「熊出沒」系列電影的累計總票房已突破82億元。2025年春節檔,《熊出沒·重啟未來》正在上映,票房已破5億元。主創透露,第12部電影正在製作中,第13部電影正在創作劇本。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二次出發
2015年是動畫電影的分水嶺,不再只是單一的低幼、面向成人市場。在那個動畫電影被好萊塢統治的年代,不被看好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憑著過硬的素質和無數「自來水」的安利,最終拿下了9.56億元的票房,超越《功夫熊貓2》問鼎中國動畫電影票房冠軍。這部電影講述了孫悟空被封印後,與江流兒相遇並逐漸找回初心的故事。該片以其精美的畫面和深刻的主題,獲得了觀眾的廣泛好評,成為中國動畫電影的里程碑之作。「這個項目一做就是八年,即便是後來真的拿到了天使投資,錢也根本不夠用。」根據導演田曉鵬自述,錢很快花完後,他壓上了自己在外面「接活」時期積攢下來的幾百萬元,再後來又開始「拿老婆的錢、爸媽的錢、岳父岳母的錢……」投資額度大、製作周期長,技術要求高,讓動畫電影的孵化和面世面臨不小的難度,容錯率極低。首先,動畫電影的周期長、管理難度高。動畫電影動輒需要三年五年的孵化周期,生產高峰期需要投入幾百甚至幾千人同時工作。這意味著管理難度成倍增加,如果團隊經驗不足、任務分配和優先順序調配不對,那麼每天就有幾百人空轉,預算很容易超支。其次,統一性的難度非常大。一個虛擬角色的背後,往往需要幾十個上百個動畫師將片段串聯起來,要保證人物表演理解和每個人呈現的統一性難度係數非常大。「一般炒菜先放油,再放菜,然後放佐料,有先後順序。但是我們這一行需要幾個人一起放油、放菜,基礎壁壘很高。誰放的油多少、火候把握不一致,都影響結果。如果做的菜做壞了,就必須反饋第一道程序,菜的素材和油等都需要重新準備。」前述從業者說。這導致動畫電影的廢片比必須控制到很低,要求故事創作者必須做到心中有把握,再往後續推進,因為沒有太多的預算和時間可以給予更多的創作素材用來在後期做不同的創作。
《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國風登頂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之後,以東方美學為主題,出現了《大魚海棠》(2016)《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雄獅少年》(2021)等一批製作精良、視效唯美的動畫電影作品。數據顯示,從2015年至2021年,國內院線動畫電影年均票房達45億元,其中國產動畫電影的市場份額佔比近七成。目前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前十名里,有四部都是華強方特ip《熊出沒》的春節檔大電影。剩下的六部分別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長安三萬里》《姜子牙》《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深海》,都在這一時期誕生。對傳統形象進行現代改編、主打中國風,是這一系列動畫電影的特點。有分析人士觀察到,《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之後,至少上映了四部與猴子相關的作品,但是接下來的幾部猴子電影的票房都很平淡,觀眾存在審美疲勞的問題。所以行業開始轉戰大唐和聊齋主題,繼續挖掘不同的中國風主題。「在好萊塢和日本市場,動畫電影也是挖掘自己本土文化。動畫電影行業將目光聚焦在本土國風和觀眾熟知度高的公共ip改編上,是近幾年的主要方向。因為中國人熟知的都是西遊記、紅樓夢、聊齋、山海經這些名著公共ip。」該分析人士說。因此,更可能成功的創作方式是,首先打造大家觀眾所熟知的內容,然後將其擴展改編成一個能讓大家接受的完整故事,之後才能夠轉型創新,挖掘科幻、奇幻、懸疑等更多元素。剛剛登頂中國影史冠軍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就是典型,哪吒被塑造成一個陰差陽錯來到世間惹盡麻煩的亂世「魔童」,電影講述了一個雖「生而為魔」卻「逆天而行」的奇幻故事。
下一部在不遠處
下一部優秀的動畫電影在哪裡?業內認為,故事、視覺和商業化是三大評判標準。首先,故事是所有創作的核心,要引起觀眾的共鳴和共情。儘管故事可能是一個老題材,但是在市場上沒有出現過就是可做的,比如對哪吒的改編也能做到耳目一新。其次是視覺。大部分觀眾關注熱鬧,電影需要在視覺上吸引人,給觀眾呈現足夠的視覺刺激。《哪吒之魔童鬧海》就以極致的特效與宏大的場景,堆砌出一場視聽盛宴。第三點是商業化的可能性,即尋求電影票房以外的收益。迪士尼30%的收入來自電影票房,70%來自其他收益,實現電影產業、周邊產品和主題公園三者的聯動統一。目前中國的熊出沒ip做得比較好,此外沒有其他案例,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動畫電影憑著越來越完整的故事塑造,與觀眾越來越有共鳴的人物設定和故事內核精神,傳遞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非常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豐富的美感刺激。近幾年隨著多部動畫電影票房出色的表現,讓這個窄小的賽道被更多的人看到並認可。相信未來有更多優秀的動畫電影作品會與大家見面。」前述從業者說。
責編 | 張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