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群星閃耀時 | 王選 漢字激光照排之王 方正人生創新之選(上)

王選,男,漢族,九三學社社員

1937年2月出生 20062月去世 江蘇無錫人

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

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原所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並留校任教。20世紀60-70年代,不顧疾病纏身,堅持科研攻關,成為我國早期計算機專業的佼佼者。1975-1993年,投入到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研製中,大膽創新,跳過當時流行的二代機、三代機,直接跨越到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並帶領團隊先後研製出八代激光照排系統,徹底淘汰鉛宇排版,告別了「鉛與火」。
之後,王選團隊又使中國新聞出版業實現了「四次告別」研製成功遠程傳版技術,實現異地印刷報紙,告別了報紙傳真機研製成功彩色激光照排系統,告別了電子分色機研製成功新聞采編流程計算機管理系統告別了紙與筆研製成功直接製版系統,告別了膠片。王選讓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佔領國內報業99%、書刊出版業90%以上的市場,以及8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並出口到日本和歐美市場。
20022月,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812月,被追授「改革先鋒」稱號
20199月,被追授「最美奮鬥者」稱號。
193725日,上海一個弄堂的房子里,一名男嬰呱呱墜地。這位並不在父母計劃之內的孩子陰差陽錯地降臨人世,成為家裡排行最小的老五。父母取名為,寄望小兒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夠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
冥冥之中似有安排。孩子長大後,在每一個人生路口都做出了異於常人的選擇大學選擇開墾處女地——計算數學,棄,從硬體跨到軟體,引領新興學科蓬勃發展畢業後敢啃硬骨頭,不亦步亦趨,跨越兩代技術,直接自主研發第四代漢字激光照排技術,掀起印刷革命,蜚聲海內外功成名就時選擇急流勇退,提攜後學,甘當人梯。
該出手時,他以超乎常人的果決和膽魄,力排眾議,在質疑聲中選擇創新超車」;在鮮花掌聲紛至沓來之時,他淡薄揮手,把舞台讓給後繼者。
進退之時,去留之際,他走出不尋常的人生軌跡,為中國的科技創新事業描繪絢爛的一筆一一讓漢字的排版印刷告別了鉛與火,跨入了光與電
他就是漢字信息處理與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選。


從小熱愛文史的他迷上了數學



王選自幼家庭教育良好。父親在上海貿易公司就職,嚴謹奉公。母親出身書香門第,慈愛寬厚。王選出生後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其父給他從小灌輸愛國主義思想。和諧開明的家庭熏陶,讓全家出了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好幾個名牌大學畢業生。
1942年,5歲的王選進入上海市著名的私立學校一一南洋模範學校,開始求學生涯。在啟發式教育的引導下,王選喜歡上了語文和歷史。他廣泛閱讀,涉獵《西遊記》《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語文成績優異。難以想像的是,這位大半輩子都與計算數學打交道的大家,小學的數學成績卻並不突出,甚至有一次數學補考只考了50多分。當時,王選的母親很焦急,老師倒不在意,說孩子定能很快趕上。果真,他很快就追上來,以後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績保送至該校的初中部。
王選初中住校期間,除了廣泛參加文體和社會活動,還迷戀武俠小說,幾年下來,看了100多本。是初中數學老師劉叔安的啟蒙和引導,讓他真正愛上了數學。劉老師說,有些學生一提起數學就感到頭疼,那是因為還沒有看到數學之美,等你發現了它的美妙,不但會愛上它,還會從中感受到全新的生命體驗。
劉叔安用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讓王選體驗到了數學的迷人魅力。比如講到分子與分母顛倒,老師把大拇指和食指相對起來上下轉動,並拉著長聲說翻個轉身。他還教給學生們許多巧妙而有趣的速算方法。這種奇異的教課方式激發了王選的好奇心,讓他感到數學並非枯燥無味,甚至開始對數學著迷。到初三時,王選已經感覺吃不飽了,開始超前自學新的數學內容。進入南洋模範學校高中部後,王選更是如痴如醉地在數學王國里徜徉。
高中畢業時,王選毅然填寫了3個與數學有關的志願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南京大學數學系、東北人民大學( 現吉林大學) 數學系。他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錄取。
1954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共錄取了200多人,都是全國各地高考的數學尖子,王選被分在尖子班6班。這一屆群星閃耀,走出了好幾名院士,是名副其實的數學夢之隊,而王選就是其中最為奪目的明星。


眼光獨到,選擇冷門」--計算數學



17 歲的王選第一次離家北上,看到北京大學名師匯聚、群賢畢深深震撼。當時的北京大學校長 馬寅初主張把教學重點放在基礎課上,抽調校內著名的學者教授加強基礎教學。王選此時打下了牢固的基礎,為以後的研究埋下了紮實的數學功底。
大學開始一年半沒有具體分專業,到大二下學期末,開始劃分出數學、力學和計算數學3個專業方向。大多數成績優秀的同學都選擇數學專業。而王選則與眾不同,在對3個專業方向的現狀與前景做了認真研究後,他做出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擇,瞄準了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一一計算數學。這是北京大學剛剛成立的新興學科,很多人連計算機是何物都沒見過,鮮有人問津。
可王選認為,新興學科代表著未來,留給人們創新的空間更廣闊。他查找大量資料,了解了計算機的發展前景。兩篇文章堅定了他的想法:一篇是錢學森關於電子計算機與航天工業的論述,另一篇是胡世華寫的關於計算機在國防中重要作用的文章。胡世華斷言:在未來戰爭中,導彈的發射、攔截,飛機投擲炸彈及空戰,統統離不開計算機計算機不僅能應用到高科技領域,還有可能改變人們未來的生活。
恰好在這時,王選看到了國家1956年制定的《19561967 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修正草案)》( 簡稱《12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明確將計算技術列為未來迫切需要發展的重點技術。這更堅定了王選的決心。一個人把自己 的事業和前途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繫在一起,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奉獻於社會。
王選選擇了相對冷門的專業,之後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富有遠見的。多年後,王選總結回憶說:「我在解難題上面的本事並不大......但是有一點我大概是突出的,就是洞察力、遠見力,具體表現就是我能比別人早一拍走到正確道路上。
也正是這種遠見卓識,讓他在今後的科研道路上一路開掛。引領王選開啟計算機大門的是我國計算機事業的拓荒者一一張世龍。1956 年,他根據外文文獻,自行設計了一台計算機模型——北大一號機,並開設了計算機原理課程。王選對這門課著了迷,躍躍欲試老師把具體設計北大一號改進機的任務交給了他。
王選如魚得水、廢寢忘食,其間還鬧過笑話。一日,王選上早班,迷迷糊糊穿上一件衣服就去了實驗室,從凌晨5點干到中午11點多,直到去食堂吃飯,才被同學發現:因為錯穿了室友不合身的衣服,把自己捆成了一個肉粽,引起大家哄堂大笑。至此,王選的馬大哈形象也出了名。
生活馬大哈,源於對科研的專註。「北大一號改進機」順利調試完畢,但由於當時我國生產的存儲器磁鼓不過關,最終機器也未能投入正式運行。這次初試牛刀,讓王選在實際操練中實現了數學和電子學在計算機中的完美結合,對從邏輯設計到調試也有了完整的認識,王選對計算機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
1958 年,王選畢業了。大學四年優秀的學習成績,再加上實習中的完美表現,讓他得以留在北京大學無線電系任教。彼時,如火如荼的計算機開發熱潮在中國科技界掀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設計了一台每秒可進行6萬次運算的大型電子計算機,清華大學設計了台每秒可進行1萬次運算的中型電子計算機,北京大學也不甘示弱決定研製一台每秒可進行1萬次定點運算的中型計算機——紅旗機一旦成功,紅旗機的運算速度將位居世界前列。
「紅旗機」的研製工作在張世龍的帶領下進行,他提出大的框架方案。作為得力幹將,王選除了肩負邏輯設計任務,還承擔部分電路設計及工程設計工作。他別出心裁地把原來一位位串聯進位的方法,改成四位一組的成組進位方法,從而大大提高了運算速度。1959年夏,王選圓滿地完成了紅旗機的邏輯設計任務。這讓張世龍對王選讚賞有加。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張世龍老師被勒令下放到農村進行勞動改造。老師臨行那天,語重心長地對王選說:「小王,我把紅旗機的任務託付給你了,一定要把它做好!」
1961年,經過3年夜以繼日的工作,紅旗機通過調試,運行成功。遺憾的是,紅旗機也沒有投入生產和使用,原因還是機體內使用的國產磁芯存儲器等關鍵部件不過關,影響了計算機的性能。
就算是疾病也沒有打到王選,
他又是如何戰勝疾病的呢?
2024.01.05
編輯:唐熙
排版:劉亞斐
審核:劉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