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籃高手》就這樣改寫了原著,它留下的4個疑問,是時候解開了

先是,一句「教練,我想打籃球!」,讓無數少年感動流淚。

後是,一句「全國大賽見!」,又讓無數少年熬成了老男孩。

沒想到苦等了27年,遲來的青春故事,《灌籃高手》的全國大賽篇,終於與觀眾見面了。

截止於目前,電影《灌籃高手》的票房已經突破了4億。

這樣的成績,足以證明漫畫在觀眾心中的地位。

但是,請問大家對電影真的滿意嗎?

不難猜測,其實並不是很滿意。

首先,SD粉帶著情懷去電影院,都是想看櫻木、流川、三井壽的故事,而非是宮城良田

其次,熟悉的BGM一個都沒有,最經典的《好想大聲說愛你》和直到世界的盡頭》都沒有響起。

最後,全國大賽篇只佔一半的劇情,赤木晴子也不是曾經的樣子。

總之,相信很多觀眾,對於這樣的故事都存在一些疑問,是時候解開了。

1、為什麼選宮城良田作為主角?

說實話,宮城作為主角並不好講。

一方面,是人氣的問題,不足以撐起一部電影的票房,也不是粉絲想看的。

另一方面,是故事的完整性,在全國大賽上宮城的戲份本身就不足,胡亂插入回憶只會顯得雜亂無章。

其實,井上雄彥挑選宮城良田作為男主,有自己的一點私心。

首先,不想用情懷去打動觀眾。

當年,他停止與電視台繼續合作製作動畫,就是不滿動畫的敘事和風格。

僅從井上雄彥沒有沿用動畫的BGM上,就能看出他想證明自己的藝術風格,以及展示自己的審美。

由於故事又無法完全脫離原著漫畫,所以只好選用宮城良田作為主角。

其次,在SD的故事中,唯獨缺少宮城良田的成長故事。

而且,宮城的經歷與井上又有很多相似之處,兩人都愛打籃球,但是也遭遇了很多挫折。

在一定程度上,宮城良田這個不真實的自己,讓井上雄彥既彌補了曾經的一個遺憾,也是圓了自己一個夢想。

2、為什麼赤木晴子大變樣?

最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無疑是赤木晴子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

在電影中,赤木晴子的形象完全沒有「童年女神」的味道,甚至可以用「丑」字來形容。

這無疑是把很多觀眾看傻了,還以為是新增的角色。

反觀漫畫中的赤木晴子,長相清純可愛,黑色的瞳孔,飄逸的長髮,又透露著一股成熟的味道。

前後的畫風差異,著實讓觀眾對井上雄彥的內心捉摸不透。

在一次採訪中,井上雄彥卻直截了當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赤木晴子只是櫻木眼中的女神而已!」

其實想想也很簡單,赤木剛憲的樣子本身就並不帥,不可能有這麼一個陽光且朝氣蓬勃的漂亮妹妹。

而且愛打籃球的女生,身材不應該如此柔弱,更應該像電影中那個樣子。

不過,話說回來,赤木晴子如此寫實,那麼彩子為什麼還是這麼漂亮。

可能,井上雄彥的審美具有針對性。

3、為什麼《灌籃高手》會成為一代人的青春回憶?

新的畫風,新的故事,新的視角,新的配角,井上雄彥似乎並不想靠情懷來講故事。

但是,不得不承認,《灌籃高手》的票房還是有一定的情懷支持。

特別是對於新的粉絲來說,要真正看懂電影,還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

當年,《灌籃高手》作為一部劃時代的漫畫作品,實實在在在亞洲掀起了一陣籃球熱潮。

但是,它真正的影響力,來源於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得益於動畫的普及。

了解《灌籃高手》的觀眾應該有點印象,TV版動畫比漫畫早很多進入國內。

因為在那個時候,每家每戶的娛樂方式,就是看電視。

所以,在1995年,東映動畫製作的動畫《灌籃高手》被引入國內後,便成為了很多大人和小孩茶餘飯後的消遣。

第二件事,是得益於籃球這項運動的發展。

1989年,時任NBA總裁的大衛·斯特恩帶著錄像帶來到了國內,希望電視台進行轉播NBA的賽事。

隨著時代和技術的發展,籃球這項運動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而在1991到1993賽季,恰好是公牛隊的三連冠王朝,同時也是「籃球之神喬丹走向巔峰的時期。

正因為如此,籃球和《灌籃高手》漫畫,一起影響了無數人。

4、《灌籃高手》到底有沒有結局?

當初,井上雄彥不願意聽從出版社的建議,讓湘北奪得全國大賽的冠軍,著實讓很多人不理解。

其實,井上雄彥這份任性,在於他對於青春的獨到理解。

用他的話來說:「青春本來就不會太完美!」

當很多人以為《灌籃高手》沒有結局之時,井上雄彥卻為漫畫畫上了一個句號。

在一所廢棄的中學裡,為紀念《灌籃高手》漫畫銷售突破1億冊,井上雄彥在23塊黑板上補了《灌籃高手》的最後結局——《十日後》。

雖然沒有奪得全國大賽的冠軍,但是湘北五虎卻開始了各自的征程。

故事最後,櫻木花道回頭,說出那句:「因為我是天才」。

三日之後,井上雄彥一口氣擦掉黑板上的故事,預示著青春也就到此結束了。

總的來說,《灌籃高手》用一個略顯遺憾的故事,帶給我們一個最真實的青春。

時隔多年,再看電影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也許,在某個瞬間,我們重新回到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