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記者 丁林 視頻製作/任孝鵬
今天首度以組合體形式試飛的「星艦」是一款二級火箭,由第一級助推器(名為「超重型」)和可攜帶乘客和貨物的第二級(也叫「星艦」)組成。這種設計和常規的火箭類似,但是個頭要大上許多——在完全組裝之後,星艦+助推器的高度大約120米,是太空梭的2倍還多,相當於一棟30-40層的大樓。
首飛失敗的星艦組合體(由星艦-24和助推器-7組成)是歷史上個頭最高的火箭。儘管海拔創下紀錄,但在推力上暫時還比nasa旗下的「空間發射系統」(sls)重型運載火箭弱一些(nasa計劃讓後者在今年11月飛向月球)。
首款軌道級星艦,是經歷4年時間的發展和大量原型機測試之後的成果。spacex從2019年開始著手研發星艦,但並沒有一次完成所有設計,而是效法科技企業進行「快速迭代」,以這種模式不斷更新設計。在開展各種測試的過程中,許多原型機最終損毀或報廢。讓我們回顧一下「星艦」的迭(bao)代(zha)史——
研發者們首先測試的是一款造型小巧的原型機「星蟲」(starhopper),在第一次系留限制試飛的時候「星蟲」騰空高度僅一英尺,在監控視頻中幾乎看不出它曾起飛過。
· 2019年4月3日
一部「星蟲」原型機在系留限制測試中騰空1英尺。2天後,「星蟲」在後續測試中騰空3英尺(系留繩索的最大長度)。
· 2019年7月25日
一部「星蟲」在沒有限制的測試中,騰空高度達到近20米。
· 2019年8月27日
一部「星蟲」飛到了150米的高度,隨後向側面傾斜,慢慢落到附近的降落點上。
2019年8月,由單個「猛禽」發動機推動的「星蟲」已經能夠飛到150米。於是spacex開始建造更大的原型機。但研發人員又花了一年的時間,才讓相當於「星蟲」三倍高的星艦原型也飛到150米高度——這款原型機的編號是sn5。
· 2019年11月20日
「星蟲」退役後,spacex建造了名為mk1的星艦原型機,但其結構在一次低溫加壓測試期間因不能承受壓力而破損,無法進行試飛。
· 2020年5月29日
mk1後的兩部原型機sn1和sn3在地面測試過程中相繼發生爆炸。spacex最終用sn4原型機開展了5次靜態點火實驗,但它在最後一次實驗中爆炸損毀。
· 2020年8月5日
sn5原型機成功飛到了150米高度,並在附近的降落點降落。
· 2020年9月3日
sn6完成了另一次150米高度試飛。
2020年末,spacex公司開始挑戰10公里高度。但一直到次年年初,接連4部星艦原型機在不同的飛行階段發生爆炸。
· 2020年12月9日
spacex試飛sn8原型機(sn7用於固定測試,沒有飛行能力)。sn8是第一部有襟翼和鼻錐設計的試飛星艦,也是首個挑戰10公里高度的原型機。在測試中,sn8雖然成功抵達12.5公里的高度,但下降過程中速度過快,最終在落地時墜毀。
· 2021年2月2日
在又一次高海拔嘗試中,sn9成功飛到了10公里的高度,但由於一部引擎沒有成功點火,它最終在落地時墜毀。
· 2021年3月3日
sn10原型機完成了一次10公里的試飛,但在著陸時,火箭底部受損,在落地幾分鐘後發生爆炸。
· 2021年3月30日
sn11原型機再次成功抵達10公里高度,但是在下降過程中發生爆炸。space公司隨後取消了sn12,sn13和sn14的試飛。
· 2021年5月5日
sn15原型機終於完成了10公里高海拔測試,並完好無損地穩穩降落。在今天的試飛之前,sn15是星艦的最後一次亞軌道飛行測試。
sn15原型機成功挑戰10公里並安全落地後,星艦的研發似乎陷入了停滯,在隨後的兩年里沒有值得稱道的進展,直到最近再度開始試飛。
目前,星艦原型的試飛聚焦在地球軌道。這一階段即便成功,星艦距離驅動馬斯克設想的「星際航行」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到那時,星艦至少有能力實現一些不那麼「遠大」的任務,比如將宇航員送往空間站等。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北科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