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曹媛
編 輯丨孫超逸
圖 源丨圖蟲
自1月8日內地與香港恢復「通關」後,廣東已打響「搶單」第一炮。
近日,據廣東省商務廳消息,「粵貿全球」將推出包車境外參展計劃,搶抓香港會展業重啟機遇,推動粵企「出海」搶訂單、拓市場。
1月7日上午,汕頭市「百企千人」赴香港參加第49屆香港貿發局香港玩具展,這是世界第二大玩具展,也是亞洲最大的玩具博覽會。疫情暴發以來,汕頭市派出了首個由政府組織的企業團赴境外參展。
此外,香港貿易發展局也率港商代表團前往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考察。這是自1月8日香港與內地「通關」後,香港貿發局率港商考察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第一站。
內地與香港之間的跨境陸路貨運恢復正常,有助於加強香港對內地出口增長的勢頭。香港貿發局預計,香港與內地跨境陸路運輸在2023年2-3月恢復正常,加上出口到東盟市場的帶動,預計香港出口總值在2023年上升5%。
更多市場機遇「還在路上」。1月10日,香港貿易發展局表示計劃今年舉辦逾30個較大型展覽。貿易發展局指出,隨著特區政府2022年9月開始放寬入境限制,來港參展的海外展商比例由2022年10月的一成,陸續增加至目前的五成。
深港關閉關口對兩地經貿及產業造成了哪些影響?恢復「通關」後,對兩地經貿交流與合作又會帶來哪些影響?香港貿易發展局又如何服務灣區企業走出去?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對話香港貿易發展局(以下簡稱「香港貿發局」)駐深圳代表處深圳代表曾沂靖。
香港貿易發展局駐深圳代表處深圳代表曾沂靖(攝影/曹媛)
國際化布局企業受影響較小
南方財經: 深港關閉關口三年,對深圳、香港兩地經貿合作及產業發展造成了哪些影響?
曾沂靖:對於很多企業來說,都沒有料到兩地關閉關口會延續三年時間。我知道很多香港企業,他們去年就覺得應該可以「通關」了,基於這種判斷,他們都在加大投資、搶生意,他們覺得如果「通關」後才開始進行商業部署就慢了、怕落後。結果去年就有一些大舉投資和生意擴張,結果沒想到延遲了一年才「通關」。有個企業跟我講他們虧了5000萬,就是因為提前投入進行業務擴張。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很多企業期盼「通關」已經很長時間。過去我們講「雙循環」,但因為兩地關閉關口,很多經濟活動根本無法進行。雖然很多活動可以線上舉辦,但無法完全取代線下很多商業活動。
舉例說明,香港的珠寶行業非常發達,珠寶廠商需要向上游企業訂購原材料,但無法在線上觀察鑽石成色,再清晰的照片也取代不了,如果不能見面基本就無法談成生意,同樣下游零售商訂貨也必須見面去談。
除珠寶行業這類傳統產業,新興產業也會面臨上述問題。如科技企業從研發、生產到交付全過程需要跟客戶一起來做,要充分了解客戶需求。而且不是交付給客戶就結束了,還要去布置安裝,進行售後服務。
很多科技企業做的是國際生意,這幾年間國際業務受阻。以一家深圳企業為例,他的交付對象很多是東南亞客戶,但工作人員過不去,產品無法安裝和交付,售後服務也無法保障。這家深圳企業目前在謀劃引入跨國企業入股,因為在海外業務拓展時,跨國企業認可度較高,有利於拓展海外市場。其次,逐漸將國際業務板塊放在香港。
這也是一種被迫做出的調整,很多企業因為疫情的阻隔,很多業務無法開展,所以大家都非常盼望「通關」。
南方財經:深港恢復「通關」後,不少大灣區企業正在加緊布局、進行業務拓展,企業如何加速恢復?
曾沂靖:「通關」後很多業務並非立刻百分之百就能恢復,這需要一個過程。此外,也並非所有企業都受到了關閉關口影響,部分企業國際化布局較早,受影響也比較小。
比如很多香港企業國際化布局非常早,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在東南亞投資,疫情嚴重時內地無法開工,但東南亞工廠仍然可以開工。在美國對中國部分出口商品加征25%關稅後,東南亞工廠的產品避開了這種關稅,對部分國際化布局較早的香港企業影響較小。
但部分中國企業國際化布局才開始起步,中國的跨國企業成長時,剛好碰到了中美貿易摩擦,不利於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此後,疫情加劇了不利因素。所以在「通關」後,企業能夠重新進行國際化部署。
未來在這種複雜形勢下,企業需要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才能夠避開各種各樣的障礙。
「千封郵件,不如一次見面」
南方財經:恢復「通關」後,大灣區企業有哪些具體需求?香港如何發揮作用,更快更順暢地促進兩地經濟往來及繁榮?
曾沂靖:「通關」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企業能夠面對面和客戶見面,有一句話叫做「千封郵件,不如一次見面」,發1000封電子郵件,都不如一次見面的效果好,「通關」對很多企業確實有很大促進作用。
在海外市場拓展方面。疫情後,我們整個國際貿易的採購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是在疫情後,2008年金融風暴後就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如新技術的應用導致國際貿易從批發、進出口貿易到c端的零售出現很大變化。
舉例說明,疫情加速了網購、直播帶貨、電商等產業發展,尤其是中國跨境電商產業的發展。過去中國企業習慣的是,客戶下訂單,企業生產並賣出去,賣出去後就不管了。這導致中國很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自己的品牌,在「微笑曲線」中,仍然停留在相對附加值較低的一端。在研發端,中國正在進步;但在市場端,中國企業的品牌建設和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微笑曲線」中,價值最豐厚的區域集中在曲線兩端,即研發和市場;中間區域為獲利低位,及製造和組裝)。
以海外直播帶貨為例,需要工作人員熟悉不同國家的語言、理解當地消費者的思維習慣、消費習慣、客戶喜好,是否能打動國外消費者購買商品,這對很多企業來說都是新議題,這部分香港就能助益很多。
部分香港企業已經開始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地設立直播基地,香港的國際化人才團隊,能夠利用新型貿易方式幫助大灣區企業,進行國際化布局與經營。貿發局將配合兩地產業的轉型升級,更加精準地幫助企業拓展海外市場。
跨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布局的信心是否被動搖?
南方財經:受新冠肺炎疫情和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影響,全球市場持續萎縮,外資企業在內的市場主體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在此背景下,有人開始鼓吹「外資正在撤離中國」,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曾沂靖:疫情確實會阻礙很多企業在中國布局及投資,但疫情只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企業的市場布局涉及非常複雜的因素,如貿易摩擦,甚至是企業高管的個人職業及家庭規劃等。影響因素是綜合性的,並非單一因素能夠起到重要影響,只不過在短期內某因素的影響會特別突出。
過去三年疫情影響會特別突出,但我依舊看好未來整個中國的發展,目前仍然保持著比較正面的增長勢頭。
南方財經:隨著勞動成本和生產成本的上升,部分跨國企業開始在世界各地尋找成本較低的國家建廠,東南亞的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在這種情況下,大灣區的產業吸引力到底在哪裡?
曾沂靖:企業將工廠放到東南亞有各種原因。第一是成本影響,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如服裝產業,禮品製造類產業等在東南亞布局較早;第二是市場布局;第三是政府監管因素影響,比如美國加征關稅等。
但總體來看,這屬於正常的經濟規律,產業因為成本因素進行「梯度轉移」,就像水從高處往低流。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因為生產成本升高,逐漸把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往深圳、東莞,然後又從珠三角擴散到其他地區,如湖南郴州,江西贛州等地。目前很多企業為開展國際貿易,服務好海外市場,將一部分生產環節放在東南亞地區,實際上不可避免。
那麼大灣區企業及產業優勢在哪裡呢?第一,肯定是往高科技方向發展。我們未來的競爭優勢肯定不是靠人,靠不斷且持續的資金投入來贏得市場,未來肯定是靠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驅動力。第二,大灣區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效率可能要遠遠高過很多發達國家。同樣一個科研成果,在其他國家可能要花一兩年時間,我們可能只需要半年,因為大灣區有完善的產業配套,以及大量風投創投資金的投入。第三,我們有非常龐大的應用市場。
e n d
本期編輯 祝浩傑 實習生 黎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