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男孩收集奧特曼卡片
1、暫時的分別,並不是結束,而是新的回憶的開始! .
2、只要活著就應該做點什麼。
3、過去雖然無法改變,但未來還可以繼續奮鬥。
4、就算我化為宇宙星辰,也會與你同在;所以,請你相信你自己,然後,也請你相信我。
5、這個世界,我來守護!
6、奧特曼也好,人類也罷,只要有夥伴在,無論怎樣的強敵都能與之交手,並且能夠戰勝它們! .
7、要保護這個星球,用我們的雙手。
這是奧特曼的經典台詞,說實話有時候我和兒子看奧特曼我都被裡面的台詞和觀點感動了。
而奧特曼的周邊,一直是孩子們樂於收藏的物品。
江蘇宿遷的劉先生的兒子有300多個奧特曼玩具,其中奧特曼模型就有200多個,排在客廳有十米多長。
除了模型另一種收藏品是奧特曼卡片,我兒子也很喜歡。剛開始使用零花錢時候,他就好幾次去學校外面的小賣部買1元一張的卡片,讓我心疼不已,後來我在購物平台上給他買2.9元十五張,他開心得不行。
奧特曼卡片從幾塊錢一袋到幾千塊錢一盒都有。折算後一張的價格看起來不到一塊錢,可事實上需要投入的資金完全是個無底洞。
渝北居民趙先生就遇到了這樣的煩心事,11歲大的兒子痴迷一種玩具小卡片,不僅偷偷拿了家裡不少錢,還振振有辭地說,自己是在為家裡掙大錢!
11歲的少年在學校外面的小賣部購買了大量的奧特曼卡片,不僅花光了外婆給的一萬壓歲錢,還私自從媽媽那裡拿錢購買。
這些在我們大人眼裡一文不值的卡片,在孩子眼裡卻價值萬千。
11歲的兒子告訴父親,自己收集的這些卡片將來是可以升值的。現在投資都是為了家庭以後掙錢。
孩子有自己的喜好並不是問題,問題是要有正確的引導。
收集是兒童期發育的正常情況
除了奧特曼,孩子還有可能喜歡收集槍支,娃娃,樂高等等。
很多孩子喜歡收集的物品,遠超過它本身的價值。
你遇見過這種孩子嗎,明明是父母買來要送朋友的玩具,孩子卻霸佔著不給。
孩子非常喜歡自己的玩具,明明是和十分要好的小夥伴一起玩,卻不捨得把玩具拿出來分享。
孩子喜歡一類玩具,一有機會就買,不買就情緒低落,魂不守舍。但是買完之後還要買,沒有盡頭。
孩子的玩具箱,玩具角落已經裝不下孩子的玩具,屬於他們的物品擺滿了家裡的每一個角落。
孩子的玩具非常多,但是壞掉的玩具,甚至零件都不可以扔,否則就像失去一個好朋友那樣哭鬧。
……
當我們看著孩子的房間,看到成堆的毛絨玩具、積木和美術用品,煩躁的情緒油然而生,你會不會覺得:「我的孩子是個囤積狂嗎?」
再聯想起現在社會上很多購物狂,如果一個人毫無節制地瘋狂購物,超過一定界限,就會由製造快樂而變為製造痛苦。
你是不是不由自主地焦慮起來了呢?
其實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收集」都是兒童時期發育的正常情況,從學步期開始,貫穿整個青春期。
從樂高到奧特曼卡片,從芭比娃娃到漫畫書,收集品和收集行為都是孩子最美好的童年記憶。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收集往往令人興奮,還會有種自豪感。一有機會,孩子們就會高興地展示、炫耀和添加自己的收集品。
但是,當收集開始妨礙社交等日常活動,或者開始造成焦慮時,收集就變成了問題。
有些孩子會覺得必須添加收集品,會將收集品與尷尬的情緒聯繫起來;或者開始在他人觸碰收集品時,他們就會變得焦慮不安或者難過。當收集變成囤積時,變成囤積症時,就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
BBC有部紀錄片——《無法停止·病態收集癖》,拍攝的是擁有各種囤積欲、形形色色的人,有囤小矮人玩偶的,有囤芭比娃娃的,還有囤再生娃娃的,囤積鞋子、紅豆、吸塵器的……
雖然他們的展現形式都是一樣的,都喜歡囤積某種物品,但目的、根源卻大不相同。
囤積矮人和紅豆、吸塵器的三位男性,更多是為了獨特,認為自己這樣與眾不同,因為這個愛好而變成了該地區的名人、創下記錄、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囤積娃娃的兩位女士是因為童年和家庭而導致的缺乏安全感,一個是進到孤兒院擁有了娃娃,一個是家裡頻繁搬家。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囤積症的根源是大腦神經系統出現了異常,患者內心有囤積物品的強烈衝動,並且對所囤積的物品有著旁人難以理解的感情。對於囤積者來說,丟棄物品實在很難,並且他們喜歡把無數的雜物隨便堆放,甚至不惜因此影響到正常的生活秩序,影響到和家人、鄰居的感情。但幾乎所有的囤積症患者都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即使勉強接受治療也很不配合。
囤積癖,指的都是物品囤積症。
其中,有一部人囤積的慾望和情緒比較強烈,心理學家們認為這群人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他們在獲取和失去囤積品時,會出現比較極端的情緒。據估計,成年人當中患強迫囤積症的約佔2-5%,一般是從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出現,成年後才會大爆發。
分清收集和囤積,正確引導孩子的興趣
我兒子有一段時間,他玩過的東西都不捨得扔,一個瓶蓋,一個空罐子,一個螺絲釘,甚至一條塑料繩,他都會放在他的玩具箱里,當你打算整理玩具,要清理掉的時候,他就會萬分不舍,十分沮喪。
剛開始我也苦惱過,和他深入交談,才發現他捨不得的是這些玩具陪他的時光,或者是他的美好記憶。他並不是囤積症,是兒童期發育的正常情況。經過溝通,他能夠正確處理這些「雜物」。
那我們如何辨別孩子的正常收集和囤積癖呢?我覺得從下面三個問題可以找到答案,去適時干涉孩子的收集行為。
第一,孩子房間的雜物是否存在危險?
很多孩子的卧室都十分凌亂,雖然讓人無奈,但是一般都不用擔心。
但是,如果孩子的房間堆滿太多的物品,以至於發生緊急情況時無法逃離,這就是個問題了。
同樣,還應監控孩子收集的物品種類,確定是否存在潛在危險。
他們的房間是否堆滿了玩具,是否有吸引昆蟲或者嚙齒動物的食物或垃圾?房間內是否有火災風險,比如散熱孔是否被堵塞?
如果孩子的房間凌亂到讓人擔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那就立刻採取措施幫助孩子清理房間。
第二,收集行為是否妨礙了日常活動?
收集行為是童年時期的正常情況,但當它妨礙到兒童的身體發育,學業發展和社交能力時,比如孩子不想離開收集品而拒絕吃飯,上廁所或者跟其他孩子玩耍,這就變成了問題。
收集行為變成嚴重問題有一個明顯標誌,就是孩子感到無法離開收集品去參與正常的日常活動。
第三,當我們整理或丟棄物品時,孩子有什麼反應?
孩子允許我們幫忙打掃和整理房間,包括他們珍愛的個人物品嗎?兒童囤積行為的另一個關鍵標誌是:
當物品被拿走或者丟棄時,他會感到極度痛苦,發脾氣或者「崩潰」,即便是在別人看來這個物品只是一個垃圾。
當我們發現孩子的囤積癖有些苗頭或者已經很嚴重的時候,我們要正確的引導和干涉。
如何教孩子「斷舍離」?
如果大人出現了「囤積症」,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斷舍離。
錯誤地認為自己所收集的東西的價值,你可能知道積累的物件是無用或對物件有強烈個人的精神付出感和寄託,則是患者明知物件是對其他人完全毫無價值的。
如果是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下如何應對這個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和策略。簡單粗暴扔掉或者把孩子心愛的收藏品藏起來都不是明智的選擇。或者說是治標不治本。
我建議可以採取以下的幾項措施來從源頭上幫助孩子規避「囤積癖」。
第一,限制孩子的可用空間。
限定孩子的房間內物品堆放空間的大小。
例如,給孩子提供一個書櫃,放置收集的物品,或者強制實施一條規則,向孩子解釋清楚,放在卧室外的物品都會被扔掉。
第二,實施「一進一出」規則。
這個規則要求孩子每向房間里拿進一樣東西,就必須選擇一樣東西予以丟棄或者捐贈給別人。
這個規則既可以控制收集品的數量,同時也教導孩子在帶東西回家前認真考慮它的價值。
第三,幫助孩子整理物品。
提供方便使用的收納箱和物品架,用於安置孩子的東西。幫助孩子養成整理物品的習慣,將同類物品一起放入收納箱中。
這樣一來,孩子尋找某種物品時,就不會翻箱倒櫃,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對於自己擁有的東西也能瞭然於心。
第四,設置一個長期使用的「捐贈箱」
教孩子定期將不想要或不適用的物品放入捐贈箱,從而減少整個房間的雜物,並讓他意識到將可用的物品捐贈給有困難的人是件有意義的事。
第五,提供非物質性的禮物。
盡量避免將玩具作為生日禮物或者節日禮物送給孩子,而可以讓家人和朋友們多為孩子提供一些可以親自體驗的活動作為禮物,如動物園,兒童博物館,或者當地主題公園的門票。
結語: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給足他們的安全感,要引導他們快樂不僅僅是積攢東西。過度關注物質財富,而忽視令人珍視的友誼或者生活體驗,是十分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