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究竟是什麼含義?

文:曉峰 | 朗誦:曉峰

編輯:論語讀書會(ID:cihuaily)

大家都很熟悉一句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少人把它理解為愚忠、愚孝,其實這並非孔子之意。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為政,孔子作如是回答。

孔子的意思是,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領導,就要有領導的樣子,德行等方面要給他人做表率。如果你是員工、下屬,就要把本職工作做好。家裡也是如此,父母要有父母的樣子,給孩子做好榜樣。兒女要有兒女的樣子,要盡到子女的責任。

如此一來,從家庭到社會,大家都各安其分、盡心盡職,做好分內之事,整個社會就安定有序,能夠和諧發展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並不意味著下級要絕對服從上級,不是說上級可以為所欲為,不受任何約束,上級要讓下級做任何事情,下級必須服從。

結合《論語》通篇來看,孔子對於居上位者的要求更高。居於上位之人,必須是居於下位之人的榜樣。他們要有更高的德行,要做到「為政以德」。

所以,「君君」是前提條件,先有君像君,才是臣像臣。有句俗話叫「上樑不正下樑歪」,上面的人做得不好,怎能要求下面的人做得好呢?在家裡也是這樣,「父慈子孝」,首先是「父慈」,然後才有「子孝」。

因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讓大家各安本分、各盡其職,而且首先要做好的是居於上位的人。

君像君,父像父,然後臣像臣,子像子。如此一來,家庭就能和睦,社會就能和諧。

*作者:曉峰,慈懷·論語讀書會領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