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尼小撒往邊站,沒有龍洋好看!」
當初岳雲鵬一句話,讓龍洋一躍成為了「央視一姐」,連續4年登上春晚,穩穩站居C位。
然而幾次直播失誤,卻讓她一度被貼上了花瓶的標籤。
直到最近她的新身份曝光,不少網友才驚覺,原來大家之前對她的判斷都錯了。
代替董卿?
龍洋1989年出生在湖南郴州一個普通工薪家庭,家裡沒有顯赫背景,也沒有什麼特別資源。她的成長全靠自己一步步闖出來。
小時候,龍洋就展現出了文藝天賦,尤其喜歡錶達,口才班成了她的最愛。那時候她就埋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長大要當一名優秀的主持人。
2004年,龍洋考入郴州一中,這所學校的文藝氛圍為她提供了舞台。
她活躍在校園廣播站,點子多到像泉水一樣冒出來,廣播站的收聽率因此節節攀升。
她還成為學校唯一的女升旗手,升旗時仰望五星紅旗的那一刻,她暗下決心:一定要考進中國傳媒大學。
可命運總愛開玩笑,2007年高考,龍洋發揮失常,與中傳擦肩而過。
這對一個滿懷夢想的女孩來說,打擊不小。
但她沒被失敗擊倒,選擇了南京藝術學院播音系。
在那裡,她把所有精力投入學習,每天早起練聲,反覆推敲稿件,對每一個發音、每一個鏡頭感都精益求精。
畢業後,她憑藉出色表現被南京電視台看中,主持經典節目《直播南京》。
她用Rap播報菜價、用方言聊社區新鮮事,創新的主持風格讓人眼前一亮。
2015年,龍洋的努力被央視看到,進入財經頻道《第一時間》,成為清晨新聞的「常駐面孔」。
她的親切和活力讓觀眾印象深刻,不過真正讓她走進全國視野的,是2020年接棒董卿主持《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
這本該是她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卻成了風波的起點。
2021年春晚,龍洋第一次登上國家級舞台,卻因為一句「祝福大位」的口誤,瞬間登上熱搜。
網友毫不留情,評論區一片「央視沒人了嗎?」「她憑什麼主持春晚?」的質疑。
更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春晚,她在開場祝福時聲音破音,情緒和手勢被批「用力過猛」,再次引發熱議。
一次失誤可能是緊張,兩次失誤在觀眾眼裡就成了「能力不足」,於是從這時候開始,網上便開始流傳「臨場反應慢」「文化底蘊淺」的評價。
更扎心的是,她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一句話:「每一期節目,總是能在燈火闌珊處看到五位導師。」
這句話聽起來有詩意,但「燈火闌珊處」形容的是人煙稀疏、若隱若現的意境,用來形容導師「總能看到」完全不對。
網友炸了鍋,質疑她的文化功底,甚至有人喊「換回董卿」,那時的龍洋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只做自己
面對鋪天蓋地的批評,龍洋沒有急著髮長文解釋,也沒有和網友吵架。她
選擇了最「笨」的辦法——沉下心來補短板。
在節目錄製之外,她推掉不必要的應酬,把自己「關」起來,啃古典文學書籍,找文化顧問和專家請教,研究詩詞的歷史背景和準確用法。
這種不聲張的努力,慢慢讓節目組對她刮目相看,後來她開始主持《非遺里的中國》《中國國寶大會》這類既有文化深度又接地氣的節目。
而觀眾們也驚訝的發現,龍洋不再只是「念稿子」的主持人,而是像一個講故事的人,把文物的歷史、非遺的傳承娓娓道來。
在《非遺里的中國》中,她曾與哈薩克族非遺傳承人交流,現場翻譯諺語,還順勢吟誦李白的詩句,引得央視官微轉發點贊。
在杭州亞運會當火炬手時,她與觀眾即興對詩,紮實的文學素養讓質疑她「文化花瓶」的人閉了嘴。
慢慢地,有人開始說:「龍洋越來越有董卿的感覺了。」「她比以前沉穩多了。」
雖然被叫「小董卿」帶點標籤意味,但能被拿來和董卿比較,本身就是實力的證明。
不過龍洋沒被「董卿的影子」困住,她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沒有董卿的華麗高雅,但真誠自然;沒有李思思的沉穩大氣,但親切可感。
觀眾開始喜歡這個「有點像鄰家姐姐」的主持人。
2025年7月5日,全國青聯第十四屆委員會名單公布,龍洋正式當選委員。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榮譽,而是對她綜合能力和公眾影響力的國家級認可。
全國青聯是聯繫優秀青年的橋樑,委員的選拔標準極高,不僅看專業能力,還要看社會責任感和影響力。
龍洋的當選,證明她早已不是那個被嘲「花瓶」的新人。
而她的節目履歷越來越重磅,從315晚會到《經濟生活大調查》,再到國家文物局重點推薦的《非遺里的中國》《中國國寶大會》,她遊刃有餘地駕馭不同類型的節目。
2022年,她拿下「全國十佳播音員主持人」稱號,成為央視中生代的主力。
2024年6月,中國傳媒大學研招網公示,她成為央視首位在讀博士主持人,研究方向是「融媒體時代文化類節目創新」。
在青聯會議上,龍洋提出「用Z世代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倡議,計劃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讓傳統文化「破圈」。
今年2月,她還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這樣的榮譽是對她業務能力和社會貢獻的雙重肯定。
從春晚的「口誤主持人」到如今的備受嘉獎,龍洋的確用自己的實力打破了質疑和偏見。
信息來源:
大河報《央視主持人龍洋,有新身份》
央視網《「小尼小撒往那站,不如龍洋好看!」作者:岳雲鵬(現)#央視龍年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