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大結局圖窮匕見,洪亮大義滅親,連觀眾一塊收拾了

文/景然

《以法之名》大幕將落,海東市盤根錯節的權力網路被層層撕裂,大隊長姜紅軍落網,副局長孫飛被銬,東平政法機構成員挨個被審,一場驚心動魄的市級「狼人殺」行至了終局。


而這部劇也從開播之初被抹黑到如今收視爆了3,豆瓣評分7.7持續增長中,可以說是真正口碑熱度雙飛。

小景覺得這部劇能夠成功絕不僅在於跌宕的情節與演員精湛的演技,更在於它如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了腐敗潰爛的人性病灶「恐懼與貪婪」。

這是兩種深植於每個人心底的弱點,而這部劇就是將其展開,讓大眾看到了這兩處弱點到底如何在權力的催化下蔓延、交織,最終腐蝕了整片森林。


看著劇中海東省部級幹部江旭東,在自家房間內沉思猶疑,最終不得不面對那個「慫到家」女婿盤問和審視時,這部劇的反諷藝術將達到巔峰。

開篇被人們認為最慫的角色最勇敢,反過來那些衣冠楚楚帶著雷霆之氣的各色人物卻是最慫。

江老爺子這個曾經政法系統的守護者,最終淪為龐大黑惡勢力的終極「保護傘」,其墮落軌跡就是源於兒子江遠酒駕撞人要判刑的恐懼。


當軟肋被黑暗之手死死攥住,人性的防線在恐懼的洪流中轟然崩塌,一個省部級高官,其精神脊樑在恐懼的侵蝕下竟如此脆弱不堪。

這與開篇為了家庭為了事業為了責任而唯唯諾諾的洪亮相比,會更加的讓人在頓悟之後感到戰慄,誰才是真正的「慫人」?

可以說江遠的墮落勾勒出了資源佔有者貪婪的猙獰,這位海外歸來的精英,憑藉父親的人脈,將法律玩弄於股掌之間,以「新能源電池廠」的華麗外衣,包裹著赤裸裸的礦產掠奪。

他代表著一場人性在壟斷資源誘惑下的徹底異化,可是這壟斷的背後依靠的卻是父輩對親人被威脅的恐懼。

老將默許陳勝龍頂罪,從此被禹天成操控,當保護子女的本能壓倒對法律的敬畏,權力便徹底淪為了恐懼的奴隸,可以說到這裡便能看到這部劇有別於其他劇對人性的挖掘堪稱入骨三分。


劇中萬海律師張文婧在法庭上的嘶吼如驚雷炸響,而萬海也對東平的法制發出了靈魂的嘆息,一聲驚雷吶喊,一聲無力嘆息,無情地揭示了腐敗的生態系統本質。


貪婪與恐懼,是這套系統最有效的潤滑劑與黏合劑。

其實本劇開篇就展現了黑惡對普通人所做之事,喬振興之死,萬海被整個污衊連律師都被連帶傷害,在經歷這一切之後張文婧慫了,喬振興妻子慫了,萬海慫了……所以案子就這樣被一手遮天了。

看到這裡大眾萬分憋屈,覺得這只是普通人才會遇到的悲劇,然而經過抽絲剝繭會發現並非如此,那些有點權力有大權力甚至於黑暗勢力的內部也都被恐懼的力量牢牢掌握。

污衊萬海的王彧是被威脅的,黑手套陳勝龍也是被迫了,甚至於製造這一切的禹天成也有著無力和受脅迫。


反過來再看權力集團,小刑警秦峰是被脅迫的,大隊長江紅軍也是被脅迫的,一環扣一環到了李人俊,到了蘭書記,再到省部高官江旭東,原來每個人都是怯懦的,因為怯弱所以會越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可以說製造恐懼和貪婪是很簡單的操控術,然而這就是直擊人性軟肋的操控術,這套操控術就是能使司法系統不再是正義的殿堂,而淪為恐懼傳播的鏈條,當恐懼使人「慫」了,貪婪便驅動著系統性共謀的齒輪瘋狂運轉。

劇中觸目驚心的情節,污衊整個企業,謀害檢察官,殯儀館「誤燒」關鍵屍體、看守所提前釋放嫌疑人後令其人間蒸發、公檢法系統協同湮滅證據……

每個環節都是人性中貪婪與恐懼在制度空隙中被成倍放大的結果。


《以法之名》之所以更深刻與真實,就在於它戳破了「執法者天然免疫人性弱點」的浪漫幻想。

它通過洪亮這個角色,展現了驚人的社會共情力。

張譯塑造的這個角色,一開始面對上級極度的謙卑低就,各種害怕背鍋擔責的中年檢察官形象,讓人覺得很油滑,可是細想想這不就是行行業業中無數普通中年人的生存狀態縮影么?

同樣這樣一個慫人到最後成為了割除執法系統腐肉的鋒利刀子就是編劇借洪亮的蛻變告訴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日常因為生活慫不算什麼因為責任感也不算什麼,只要能守住底線在大是大非上抗的住並且敢於和惡人作鬥爭才是真正勇敢者。

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對一些執法者拋去理想化的想像,他們和我們都一樣,一樣有家庭、有軟肋、有恐懼,在威脅面前,他們的反應與常人無異。

就像很多觀眾對洪亮早期「慫」的厭惡,恰恰反襯出多數普通人對人性複雜性的普遍漠視,所以當洪亮最後親手將老丈人一家繩之以法時,其震撼力才更加讓人印象深刻,因為他克服了普通人會有的恐懼與親情羈絆。

可以說劇中正義的實現,無不伴隨著正方慘烈的獻祭,比如喬振興的犧牲。

當喬振興的遺孀周梅被工作崗位辭退,女兒被退學一家人無助而冷清的對著遺像吃飯時,會讓人從內心感到無比的痛苦和憋屈。

這無聲的訴說著堅持正義所要支付的沉重人性代價,而且也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社會的清明不能僅僅依賴喬振興式的孤勇者,它更需要每個公民都擁有直面人性弱點的勇氣。


因此《以法之名》這部片子優秀的地方,就在於它撕開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俗惡」。

不多管閑事,有小便宜必占,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底線會因勢利導一降再降,可以說這部劇人性弱點的顯微鏡,不僅僅針對劇中人,更是對準了每一個觀眾的靈魂。

從喬振興、洪亮、李人俊三個主角來說,同為校友而且從家世來看都算是普通人出身。

喬振興普通人取了普通人家的女子,洪亮農民家庭「高攀」到了省部領導女兒,李人俊也算是攀到了市最高領導家的親戚,他們每一個都是普通人同樣自身也算非常嚴謹,可是最後卻分道揚鑣。

喬振興骨氣硬朗卻有死無生,李人俊為了政績為了妻子不斷的掩飾錯誤一點點走向深淵,洪亮窩囊一輩子最後大義滅親家散妻離……



所以你看這就是面對人性弱點的代價,或許不管怎麼選你都可能會付出可怕的代價,那麼面對這一切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會不會慫呢?

當然劇並未止步於對人性陰暗的揭示,它更提供了擺脫困境的鑰匙。

最高檢影視中心歷時三年、採訪百位檢察官的紮實籌備過程,本身就在昭示,對抗系統性腐敗,需要更堅韌的系統性制度建設和專業精神,而洪亮的選擇也是羅曼羅蘭那句話的最好體現: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這部劇從慫人入手,揭示了恐懼的能量,可是從劇也能看出來越恐懼越會被傷害,越恐懼也會再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直到走到懸崖。

因此真正的正義,就是在認清人性陰暗後依然選擇相信並幫助完善社會制度,是在怯懦的陰影中依然選擇勇敢強行,是永遠不向惡行低頭的內在力量。

當禹天成、江旭東之流熟練地將法律扭曲為權謀工具時,洪亮在法庭上的陳詞,成為了刺破黑暗深淵的光束。

《以法之名》最深的意義就是告訴了大眾,正義之所以步履維艱,是因為執行者與被審判者,共享著同樣脆弱的人性。

張文菁從孤勇的抗爭者到不敢高語的弱者,周梅從家庭美滿到丈夫離世大哥被打全家離職,秦峰的無聲,姜紅軍的轉惡,無不印證著:在恐懼與貪婪的絞殺下,正義從來不是爽劇式的凱旋,而是背負著人性原罪蹣跚向前的勇者。




貪腐的根源,往往並非始於權力本身,而是深植於未被審視與克服的人性弱點。

所以這部劇不但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狠狠抽著用巴掌抽著劇中人,更是給觀劇人也到了一巴掌的警醒。

直到大結局這部劇圖窮匕見才發現,主角不僅僅大義滅親還連觀眾一塊收拾了。

所有的一切與所有人都有關,不要認為貪腐只是上面的錯誤,孕育人性弱點的土壤不變誰上去都是一樣的問題,如果大家看個劇張嘴就污衊演員,沒有耐心看就開口狂黑,這跟劇中那些人又有什麼區別?

以小見大,當作為家長的你們整天教育孩子貪小便宜,不愛擔責任,自私自利時就根本無法誕生如喬振興這樣的人,偶像都是自己選的,所以這是對所有人的警示,只有所有人都不懼、無畏、守規矩並敢於直面罪惡才能讓這個社會更加清朗與正義。

真正的法治社會與正義彰顯,其標誌或許不在於徹底根除人性陰暗,而在於當每個慫人發現自己「不幹凈」時,依然保有在制度框架內完成自我救贖的勇氣。

法律最磅礴而深沉的力量,恰恰在於它允許並支撐著平凡的我們,通過其莊嚴的尺度,超越自身與生俱來的局限,攀爬那名為「公正」的峻岭。

當《以法之名》的終章落下,它留給觀眾的叩問遠未結束:當恐懼的藤蔓悄然爬上你我心頭,當貪婪的私念在暗角蠢動,我們是選擇成為沉默的大多數,還是做那個直面怯懦、於平凡中堅守的破局者?

位於每個人靈魂深處的戰場,才是這場人性與腐敗之役的終極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