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譚凱談跨界開餃子店:親自參與調餡,有連鎖計劃,短期內改善出餐慢

演員譚凱在家鄉青島開了一家手工餃子店,許多粉絲慕名前來打卡。

食客在見到偶像的開心之餘,也遇到現實煩惱——等餐時間較長。面對近日社交媒體上「出餐慢」「等候時間長」的吐槽,譚凱在直播中誠懇道歉。

7月4日,在接受九派新聞採訪時,他講述了試營業期間「出餐慢」的核心原因與改善對策,也分享了他開餃子店背後的故事。

演員譚凱開的餃子店內部。圖/社交平台

【1】現包現做出餐慢,人手與培訓雙管齊下

「讓顧客久等,實在不好意思!」面對消費者最關心的出餐問題,譚凱誠懇致歉。譚凱解釋,堅持食材當日選購、手工現包是出餐慢的主要原因。小店空間有限,僅能容納3-4人同時包制,員工清晨七點半就開始備料,往往到中午12點,當天早上包好的餃子就已售罄,後續只能現點現包,顧客往往要等待20分鐘以上,甚至出現過等位一小時的情況。

為解決這一痛點,譚凱透露團隊正積極行動:「不管是從人手的增加,還是人員的培訓方面,都會在短期內有一個明顯的改進。」譚凱告訴九派新聞,店內一直在招人,目前要求團隊在不影響餃子品質的情況下盡量提升包餃子的速度。同時,他要求團隊必須提前告知顧客預估等待時間,「不能讓顧客在未知中空等」。

同時他也重申了他在直播中的觀點:「我也不是周扒皮!」他強調在試營業調整過程中,也得保證員工有就餐、休息的時間。儘管面臨運營壓力,譚凱對店鋪的目標異常清晰:「試營業期間,我只抓兩點:一是餃子味道必須穩定好吃,二是服務必須人性化、有溫度。」

他理想中的餃子館,是能讓顧客品嘗到「家的味道」,感受到如家中做客般的溫暖。他強調,試營業是寶貴的磨合期,感謝顧客的包容和提出的意見。

【2】跨界源於鄉愁,連鎖夢想「走穩第一步」

開餃子館的想法並非譚凱一時興起。一方面譚凱笑稱自己「從小就愛吃帶餡兒的東西」,另一方面是他作為青島人,餃子承載著太多的記憶。

譚凱與母親合影。圖/譚凱微博

譚凱告訴九派新聞,作為演員頻頻離家工作後,歸家與啟程總有餃子相伴,但在外地總難以找到地道的家鄉味。去年,他與一位發小一拍即合,決定合夥創業。譚凱負責宣傳,合伙人主理幕後運營。他們購入專業配方以確保口味穩定,嚴格設定餡料配比。

「我們想做一家老百姓吃得起的平價餃子館,用有限的成本提供最好的肉、菜、油。」譚凱強調,餃子主打大克重的北方餃子,暫不涉及高端海鮮餡料;並且店內免費提供蛋湯、小菜等配菜,未來還將增加熏魚、海涼粉等青島特色冷盤。

譚凱解釋道,店名是他們自己想的,「餃伴時光」寓意餃子伴隨溫暖時光,店內環境也努力營造家的氛圍。對於未來,譚凱坦言有連鎖計劃,但當前重心是「走穩第一步」。「尤其我是餐飲新手,必須先學會走再跑,目前我們還在爬。」他計劃未來在青島再開幾家分店,再根據市場調研,向缺乏地道北方餃子的城市發展,明確表示將避開東北等競爭激烈區域。

【3】每月回店監督,平價透明回饋顧客

作為主理人之一,譚凱承諾將深度參與店鋪事務,他打算每月抽出三四天時間回青島,親臨店鋪一線。「6月底原定開業日前後,我連續三天在店裡,從包制到上桌全程跟進,並逐桌收集顧客反饋。」

他也會親自參與餡料調試,「我這麼愛吃餃子的人那段時間試吃餃子到怕!」他笑稱。他表示,每次回店也是回家看望母親的好機會。

談到個人喜好,譚凱偏愛店內的豬肉蝦仁、鮑汁豬肉、豬肉芹菜和豬肉白菜餡餃子。對於熱情支持他的顧客,譚凱深表感謝:「大家的寬容和意見是動力。我們將不忘初心、平價基礎上做出儘可能好的品質。堅持透明運營(店內屏幕公示供應鏈信息),用好食材做出家的味道,絕不辜負每一份信任。」

九派新聞實習記者 李昱萱 記者 肖潔

編輯 吳迪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