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檔,馬麗終於等來了屬於自己的「大女主」電影——《水餃皇后》。電影根據灣仔碼頭創始人、素有「水餃皇后」之稱的臧健和女士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其在香港創業拼搏的故事。這個歌頌女性勞動者的非喜劇故事不但在五一檔領跑,之後更顯出了其出色的長尾效應,票房目前已突破3億元大關。
馬麗的轉型並非個例。近些年來,不少喜劇女演員放棄扮丑、搞笑,開始尋求喜劇之外的轉型之路。賈玲自導自演《熱辣滾燙》;張小斐在「李煥英」一角之後嘗試各類題材;李雪琴、金靖、史策等年輕喜劇演員也在影視劇中刷臉……似乎叫得上名的喜劇女演員都在試圖變得「不好笑」。為什麼?離開喜劇,她們又成功了嗎?
馬麗化身「水餃皇后」
喜劇功底正是突圍密碼
《水餃皇后》中有一場飯桌戲令人印象深刻:華哥想正式邀請臧姑娘一同移民加拿大,而臧姑娘卻想留在香港繼續自己的水餃事業,飯桌上,面對心生好感的華哥,臧姑娘只是故作鎮定地舉起酒杯,祝願華哥一路平安,兩人互道珍重。其間,馬麗的眼中淚光浮現,又釋然一笑。這一場戲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人們驚訝於馬麗不僅能演出喜劇的誇張,更能演繹出喜怒哀樂等正劇情緒的層層遞進。
作為喜劇演員,喜感和抖包袱都考驗著演員的肢體控制和語言節奏感,恰好,面對當下習慣了即時反饋的觀眾,演員也需要提升對劇本的理解能力、表演的精準度和即興反應能力。這些技能在喜劇女演員出演其他類型角色時,正是獨特的優勢。在馬麗看來,喜劇不只是逗樂,「喜劇不是扮丑、糟蹋自己,是靠劇本、對喜劇的理解」。開心麻花二十多年的喜劇錘鍊,讓馬麗能精確地把控對角色和故事的理解,演戲時收放自如。事實上,在《水餃皇后》之前,她就憑藉著電影《第二十條》中精湛的演技獲得百花獎最佳女主角。
不能忽略的一點是,喜劇女演員更自帶觀眾緣紅利。女演員史策就因為在2021年《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上,和搭檔王皓表演了《愛人錯過》《浪漫泄漏》《披星戴月的想你》等作品,迅速收穫了「皓史成雙」組合人氣,賺取了一波觀眾緣,更讓史策拿到了《故鄉,別來無恙》《黑土之上》《狗剩快跑》的主演機會。張小斐在《你好,李煥英》中以「國民媽媽」形象深入人心,其高國民度使她在嘗試《拯救嫌疑人》這類懸疑題材時,即便影片口碑分化,觀眾對其演技的批評也較為溫和,反而更多聚焦於「張小斐突破形象」的討論。
張小斐出演懸疑片
因喜劇而紅也被喜劇局限
喜劇成梗,往往需要演員放下形象包袱,「犧牲」自己,利用自己的缺陷製造笑點。在過去,女演員們更是常靠「扮丑」在喜劇領域謀得一席之地。比如賈玲曾經在小品《喜上加喜》中大玩自己的身材梗——「胖得地動山搖」,《武林外傳》的姚晨也因「大嘴」而添喜感,馬麗在過往喜劇電影里總是把自己塑造成浮誇的「女漢子」形象。即便沒有「缺陷」,如張小斐的大青衣長相,她也需要把自己變得有喜感,學會扮丑扮土自黑「抖包袱」。以至於大眾對於喜劇女演員的印象從來都是不太漂亮的「搞笑女」,影視市場留給她們的也是搞笑的或同類型的角色。因此姚晨曾說:「喜劇成就了我,喜劇也反過來局限了我。」
張小斐作為一名「85花」,同年齡段的楊冪、袁姍姍等人早就靠著商業電視劇爆火,而張小斐本人靠著《你好,李煥英》成為「國民媽媽」,收穫一片「雲兒女」,才實現彎道超車。中年厚積薄發的她,在擇戲上也受到一定限制,似乎總是母親的角色找到她,如《好事成雙》《好運家》《拯救嫌疑人》等,張小斐的角色都基本圍繞著家庭轉。但面對來之不易的機會,她還是會知足地感嘆:「太久沒有機會演這樣有表演空間的戲了」。
年輕的喜劇女演員如李雪琴、金靖,雖然受到了影視劇的歡迎,但出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有喜感和煙火氣的角色。李雪琴在《故鄉,別來無恙》中飾演從東北來到成都工作的街道辦公務員吳芸,和李雪琴本人一樣,這個角色同樣操著一口東北話,有著幽默輕鬆的語言習慣和高情商,幾近本色出演。在近日熱播的古裝劇《折腰》中,她扮演女主人公小喬的侍女小桃,發揮的作用也多是搞氣氛、鬆緩緊張節奏。金靖雖然在《我在他鄉挺好的》出演了胡晶晶這一表面開朗但被生活壓力逼得自殺的複雜角色,證明了自己有嚴肅表演的能力,但後續也是發力不足,缺乏更好的非喜劇角色讓她發揮。
李雪琴在《折腰》戲份不少
「賈玲模式」尚難批量複製
雖然號稱「200億喜劇女神」,獲得過百花獎最佳女主角,提名過金雞獎、華表獎,但馬麗似乎總是喜劇里的綠葉:《夏洛特煩惱》里是夏洛的「賢妻」馬冬梅,《羞羞的鐵拳》里是與艾迪生互換身體的馬小,《抓娃娃》里是對兒子的教育沒啥話語權的春蘭,《我和我的家鄉》里是對丈夫自豪的秋蘭。她總是作為喜劇中的「捧哏」出現。她主演的《水餃皇后》雖陣容強大,有惠英紅、朱亞文等大咖參演,但劇情仍有缺陷:主角從家庭主婦到企業家的成長線缺乏真實細節,過度依賴「商戰爽感」和配角的完美工具人屬性,忽視情感深度,導致口碑分化。編劇對女性角色塑造的想像力匱乏,「大女主」缺乏足夠的魅力,喜劇女演員演技到位了,劇本卻拖了後腿。
劇本對於演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演員的主觀能動性也不可小覷。馬麗最初接觸《抓娃娃》中的春蘭一角時,覺得有些臉譜化,希望通過自己過往的經驗豐富這個角色,讓觀眾真正走入角色細膩的內心,體會母親的不易。她回憶看過的一些喜劇本子,台詞貶低女性,表演需要矮化女性,「特別不尊重女性」。因此她羨慕電影行業能有賈玲這樣擁有極大話語權的女性導演的存在,「她自己想要什麼非常明確,自己就拍了兩部女性題材電影」。
賈玲通過自導自演的模式,探索到了一條「創作主導型」的轉型路徑,成功塑造了魅力十足的女性角色,如《你好,李煥英》中的李煥英和《熱辣滾燙》中的樂瑩,這些角色都成了其職業生涯里程碑。女性主導的電影注重體現當代女性的覺醒內核,從而實現票房與口碑的雙重成功。
賈玲自導自演《熱辣滾燙》
挑選好的劇本,增加在角色創作中的話語權,塑造出更有魅力的女性角色,這應該是賈玲為喜劇女演員轉型提供的經驗啟示。但這樣的模式很難複製。目前,賈玲正在籌備《轉念花開》,對現實主義題材的首次涉獵進一步展現她的轉型雄心和決心。但歸根結底,這條路上還是只有賈玲孤獨的一個。喜劇女演員在轉型這條路上,仍然急需更多好的女性劇本尤其是擁有真實魅力的好角色。
《羊城晚報》5月17日報道
記者 | 李麗 實習生 黃伊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