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怪話:給桌游放點音樂

觸樂怪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圖/小羅

五一假期,我在家招待了幾撥客人,有每周都要碰幾次面的老同學,也有第一次「拐」回家面基的網友。對於我們這種i人來說,干坐著嘮嗑很容易冷場,於是拿出桌游來玩就是很自然的選擇——話不多說,都在遊戲里。

實話說,現在我喜歡帶著初學者直接體驗深度較高的德式桌游。雖然每次我掏出一大盒配件時,很多人都會望而生畏,想起諸如「講規則2小時,玩遊戲10分鐘」之類的說法。但實際上,只要稍微玩幾回合就會發現,那些「上等」的德式桌游沒他們想像的那麼難以理解。所謂複雜規則說白了,無非是每回合能行動幾次,以及每次行動具體能幹什麼。

看起來複雜,但是你要做的很簡單:拿取3個木塊,然後放在自己的版圖上

這次,很巧的是,在和不同朋友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都聊到了「桌游里的音樂」這個話題。

先是那位經常造訪的老朋友,當時我問她:「你在我家玩過這麼多桌游,最喜歡哪一款?」我本來以為她會說那些非常有節目效果的派對類桌游,但她的答案是:「那款養動物的遊戲,當時我們還放了音樂」——她指的是去年相當熱門的《自然和弦》。遊戲的核心玩法是構建自然景觀,設計良好的自然環境,並且在其中安置數量眾多的動物。

當初我們玩這款遊戲的時候,不知道是誰提議把藍牙音箱拿來,本想放一些二次元或是粵語歌,最後卻在b站專門找了一段適配的桌游背景音樂,一片生意盎然,鳥語花香。玩了一陣後,朋友忽然指著自己面前搭建好的彩色木片和塑料方塊說:「有了這個音樂,我一下子覺得,這還真像我的松鼠在穀倉和麥田之間跑來跑去。」

紅色代表建築,黃色代表麥田,灰色代表山脈,小立方體代表在其中棲息的動物

桌游本身就需要玩家充分發揮想像力,將遊戲里那些抽象的標誌物想像成各種符合主題的事物。而音樂的加入,能更好地調動我們的感官,打開了我們被禁錮在規則說明裡的想像力大門。

除了能增強沉浸感之外,音樂還有一個意外的作用。比如我和室友都非常慶幸,在和另一位初次登門的朋友玩桌游時也放了音樂。

眾所周知,玩德式桌游時,常常會出現較長的downtime,也就是其他玩家思考決策,自己無法參與遊戲的時段。當所有人都安安靜靜地思索時,現場的氛圍就會變得極度安靜。如果是和不太熟的朋友待在一起,這種沉默實在是難以忍受!而此時播放的音樂,正好充當了救世主,恰到好處地填補了思考時的寂靜空白,讓整個社交互動能自然順暢地持續下去,就算話真的掉在地上也沒事,在這種融洽的氛圍里,大家對彼此都容易留下好印象。

可以說,在桌游里放音樂能填上兩個「縫」。一方面是填充遊戲內容的空隙,激發玩家想像力,讓人們更深度地沉浸在遊戲世界裡;另一方面,它還能作為一種柔和的背景,填補社交互動的斷層,避免冷場和尷尬,實在是神器。所以,之後要是再玩桌游,我絕對會特意留出一個位置來放藍牙音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