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泉》到《盜夢空間》……隨著布拉迪·科貝特氣勢恢宏的新史詩電影《粗野派》登陸影院,我們特此梳理銀幕上建築師形象的百年流變。
當創作者洞察到建築與電影製作的內在共性——兩者皆需龐大團隊經年累月協作,耗費巨額成本方能將個人藝術構想化為現實——電影人便常將建築師塑造成導演的鏡像人物。不過,銀幕上的建築大師們(往往兼具天才特質、獨立精神與適度的自我中心)極少滿足於設計普通居住空間,他們的作品必須是彰顯個人藝術表達的原創宣言。
將構想具象化自然需要資本助力。正如導演需與投資人周旋才能啟動項目,建築題材電影中,建築師與其資助人之間的權力博弈往往成為核心衝突,亦是戲劇張力的源泉。
這種關係恰是新片《粗野派》的敘事主軸。這部採用VistaVision寬銀幕技術拍攝的史詩巨制,以二戰後的美國東海岸為背景,聚焦匈牙利猶太裔建築師拉斯洛·托斯。作為大屠殺倖存者,托斯在費城大亨哈里森·李·范布倫的資助下重啟人生,受託設計一座大型社區中心。但隨著工程推進,范布倫對項目的強勢干預逐漸浮出水面。
與眾多經典銀幕建築師形象一脈相承——從《十二怒漢》(1957)中亨利·方達飾演的8號陪審員,到去年《大都會》里亞當·德賴弗演繹的偏執天才——托特兼具敏銳智慧與對信念的絕對堅守。更重要的是,如同下文諸多案例所示,這位《粗野派》的主角本質上首先是位藝術家。
第十部——黑貓 The Black Cat (1934) 導演:埃德加·G·烏默
在埃德加·G·烏默這部前法典時期恐怖傑作中,鬧鬼宅邸化身為冷冽的鋼鐵別墅,而潛伏在走廊中的怪物,正是這座建築的締造者。由波利斯·卡洛夫飾演的赫雅爾馬爾·波埃爾齊格,這位曾效忠奧匈帝國的撒旦崇拜者建築師,將包豪斯風格的居所矗立於自己當年背叛俄軍的戰場廢墟之上。暴風雨夜,這座看似完美的避難所收容了貝拉·盧戈西飾演的精神科醫生韋德加斯特一行人,卻在波埃爾齊格功能主義的外殼之下,暴露出哥特式的駭人真相。
作為德國黃金時代走出來的猶太裔布景師,烏默在納粹掌權後流亡北美,其好萊塢導演處女作便重塑了古典暗黑宅邸的範式:這座現代主義建築的外殼下,卻包裹著一間表現主義風格的人性煉獄。鋼鐵與玻璃構築的烏托邦幻象,恰似導演逃離的祖國——那個將進步承諾與道德崩壞共生的現代性寓言。建築作為權力意志的實體化,既是對波埃爾齊格戰爭罪行的空間審判,亦成為烏默獻給被摧毀的歐洲文明的黑色安魂曲。
第九部——源泉 The Fountainhead (1949) 導演:金·維多
安·蘭德的客觀主義宣言小說在好萊塢獲得重生——金·維多執導的《源泉》讓加里·庫珀化身蘭德筆下倔強個人主義的建築師英雄霍華德·洛克。這位恪守原則、堅信自我的天才拒絕為金錢折腰,在籍籍無名中打磨獨特風格,直到其作品觸動紐約金主,包括報業大亨蓋爾·維南特。
經蘭德親自動筆改編,維多的電影完整保留了小說中直率的人物塑造與哲學思辨,而羅伯特·伯克斯的攝影更賦予其紀念碑式的厚重感。黑白畫面中充斥冷硬的幾何構圖,人物如雕塑般矗立於畫框中央。雖然洛克的設計靈感源自現代主義先驅勒·柯布西耶與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維多的影像語言卻實踐著純粹的粗獷主義:直白、冷峻、絕不妥協。
第八部——金字塔 Land of the Pharaohs (1955) 導演:霍華德·霍克斯
在古埃及第四王朝金字塔建造的黃金時代,被俘的建築師瓦什塔爾被迫為暴君法老胡夫設計一座永不陷落的巨型金字塔。作為交換,胡夫承諾解放瓦什塔爾的同胞。瓦什塔爾的驚世發明——融合迷宮機關與自動封閉功能的超級陵墓,最終成為胡夫霸佔地平線的永恆紀念碑,也將成為吞噬建造者生命的深淵。
這座需要數十年方能完工的建築奇蹟,在霍華德·霍克斯的鏡頭下成為探討生命有限的哲學寓言。寬銀幕攝影技術(CinemaScope)將海量群眾演員、巨型布景與真實埃及沙漠融為一體,構建出史詩級視覺奇觀。當瓦什塔爾與胡夫的身體隨歲月凋零,他們共同創造的建築卻愈發雄偉,形成對"不朽執念"最殘酷的諷刺:人類越是渴望永恆,越在時光長河中暴露出脆弱本質。
第七部——相逢何必曾相識 Strangers When We Meet (1960) 導演:理查德·奎因
理查德·奎因執導的《相逢何必曾相識》撕開了戰後美國模範生活的表皮,將鏡頭對準深陷優渥困境的加州建築師拉里·科伊。這位專攻商業建築的設計師,在舒適的郊區生活中愈發渴望創造能映照靈魂的私人建築——某種能填補盡職妻子與兩個孩子都無法觸及的內心空洞的存在。
當花花公子作家羅傑·奧爾特委託拉里設計住宅時,建築師在比佛利山莊山頂地塊上勾勒出一座近乎全木結構的理想居所。這座專為電影搭建的建築,隨著施工進展在畫面中逐步顯形,恰似拉里婚外情萌芽的同步映照。金·諾瓦克飾演的孤獨主婦與拉里在設計中尋找自我,而奧爾特宅邸的木質肌理間,逐漸浮現出設計師對完美平衡的終極想像——既是受託人享樂主義的具象化,更是建造者內心秩序的投射。
第六部——火燒摩天樓 The Towering Inferno (1974) 導演:約翰·吉勒明
1974年,硬漢查爾斯·布朗森在邁克爾·溫納的復仇驚悚片《猛龍煞星》中化身瘋狂復仇的建築規劃師,橫掃紐約罪惡;同年,保羅·紐曼在災難巨制《火燒摩天樓》里飾演舊金山明星建築師,其設計的摩天樓卻成了易燃的死亡陷阱。這兩部同年誕生的作品,恰似硬幣的兩面:一面是建築師作為"盜火者"的毀滅性創造,另一面則是建築作為人性祭壇的終極隱喻。
在《火燒摩天樓》這部雙冰(藍眼睛)組合的經典中,紐曼與史蒂夫·麥奎因展開天地對決——前者是締造視覺奇觀的建築師道格·羅伯茨,後者是質疑摩天樓存在的消防隊長奧哈洛倫。麥奎恩的角色犀利指出:建築師們如同被執念驅使的普羅米修斯,只顧打造令人瞠目的結構,卻從未思考是否應當存在。儘管影片未深挖羅伯茨的內心世界,但這無關宏旨,因為這場70年代災難片浪潮的巔峰之作,本就是一場群星璀璨的時間賽跑,用垂直空間的極致恐懼,將建築異化為人類傲慢的紀念碑。
第五部——首作 Debiutantka (1982) 導演:芭芭拉·薩斯
在建築師為主角的電影里,女性角色往往淪為敘事邊角料,那些自我中心到足以主導敘事的男建築師們,幾乎從不讓女性進入其專業宇宙的核心。芭芭拉·薩斯的《首作》提供了罕見的例外:影片聚焦年輕女工程師艾娃,當她受雇協助著名建築師耶日設計河畔博物館時,觀眾得以通過她的視角對這個權威男性世界投以批判性審視。
當波蘭執政的共產黨與萊赫·瓦文薩領導的團結工會運動在後台爭奪國家方向時,耶日與艾娃在前台辯論建築語言——選擇大理石紀念碑式的永恆感,還是紅磚平實設計的親民性?與此同時,耶日的妻子、私人助理與情人們徒勞地爭奪著他的注意力。從那些被建築師視為"次要的"女性視角望去,這位天才創造者突然失去了光環:當電影鏡頭開始關注那些被其無情遺忘者的情感褶皺時,所謂的歷史遺產顯得不再那麼重要。建築在此成為權力結構的具象化,而性別敘事撕開了專業主義的神話。
第四部——建築師之腹 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 (1987) 導演:彼得·格林納威
彼得·格林納威的《建築師之腹》中,中年建築師斯托利·克拉克利特帶著職業生涯僅六棟半的落地作品來到羅馬,為同樣作品稀少卻影響深遠的18世紀新古典主義建築師埃蒂安-路易·布雷籌辦展覽。隨著工作推進,克拉克利特的身體與精神開始雙重崩壞:腸胃絞痛拒食,思維陷入對佈雷、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病態執念,甚至懷疑年輕妻子投毒。
格林納威用大量廣角構圖,將克拉克利特置於羅馬最宏偉建築的背景下——萬神殿的穹頂、納沃納廣場的巴洛克漩渦、墨索里尼時代的四邊形大斗獸場。在這些永恆的建築面前,建築師的身影被無情吞噬。正如片中所言,布雷啟發了法西斯建築的壓迫性巨型風格,而羅馬建築本身的偉岸,也在克拉克利特滯留期間逐漸將其吞噬。這座永恆之城成為存在主義的試煉場,當建築作為文明豐碑獲得永恆時,建築師作為創造主體卻在歷史長河中淪為短暫而脆弱的存在。
第三部——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傳 Frank Lloyd Wright (1998) 導演:肯·伯恩斯 / 琳恩·諾維克
在肯·伯恩斯與林恩·諾維克關於這位美國建築大師的紀錄片中,"天才"或許是唯一適合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褒義詞。通過訪談群像與編年史般的敘事,這位有機建築先驅——其風格強調建築與自然的共生——被呈現為一個自我神化的利己主義者:他將工作凌駕於一切,耗盡財富與人際,卻在鏡頭前編織著關於自我的神話。
與建築師混亂性格的描寫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紀錄片中那些被琥珀色光影籠罩的建築:團結教堂如矗立的監獄,內部卻藏著裝飾藝術風格的佈道廳;流水別墅依偎瀑布,以禪意般的靜謐對抗著人間喧囂;約翰遜制蠟公司總部用巨型混凝土睡蓮葉片支撐起空間,恍若自然與工業的魔幻對話。這些令人屏息的作品,恰似賴特矛盾人格的物化——一個在生活里粗疏得令人挫敗的創造者,卻在磚石間留下了毋庸置疑的天才印記。建築在此成為人格的鏡像:既映照出創造者內心的風暴,也凝固成超越其道德瑕疵的永恆豐碑。
第二部——我的建築師:尋父之旅 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 (2004) 導演:納撒尼爾·康
在關於美國最具影響力建築師之一的另一部紀錄片中,鏡頭對準了人物的情感褶皺。由非婚生子納撒尼爾·康執導的《我的建築師》,以私密視角解構了紀念碑式建築師路易斯·康的情感遺產。
儘管影片以敬畏鏡頭掃過康的標誌性作品——尤其是印度和孟加拉邦那些"如古遺迹般永恆矗立的現代建築",但年輕的康更將鏡頭聚焦於那些被父親情感輻射的脆弱個體:費城同行建築師在鏡頭前突然爆發,對康設計理念的大肆抨擊,暴露出長達三十年的未解芥蒂;某座康設計的水上音樂廳指揮家,在意識到採訪者是大師之子時突然哽咽;而納撒尼爾的生母至今堅信,那個家有妻兒卻另覓情人的建築師,終會選擇他們母子而非其他。
這些私密訪談如同拼貼記憶的碎片,在混凝土森林之外,拼湊出一個被崇敬與爭議、愛慕與怨恨交織的複雜靈魂。建築在此退居為背景,人性的迷宮才是主角——那些被偉大創造者情感餘波波及的人們,用各自的方式詮釋著"遺產"二字的重量。
第一部——盜夢空間 Inception (2010)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電影建築師慣常面臨的桎梏,在《盜夢空間》中被徹底瓦解。夢境大師柯布與其建築系高材生助手阿里阿德妮,在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科幻史詩中,構建出超脫商業邏輯甚至物理法則的奇幻世界。這裡,思維成為無垠的工地,建築師化身魔法師,僅憑意念便能召喚摩天樓森林與邦德式冒險秘境。
但這場造夢狂歡絕非純粹的理想國:能源大亨齋藤始終是幕後提線者,柯布受託執行的意識盜竊計劃,本質是潛入商業繼承人腦內竊取機密。儘管受制於金主意志,柯布與阿里阿德妮仍享有近乎神明的創作自由——他們捏造超級反派巢穴,設計埃舍爾風格的詭變建築,甚至讓整座城市街區隨建築師心念自我摺疊。在這個由潛意識與資本共謀的次元里,建築既是掙脫重力的幻想,亦是戴著鐐銬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