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綜」回歸:變與不變|視評

最近《爸爸當家第三季》與《我們的爸爸》在社交媒體引起關注,沉寂多年的「娃綜」重回大眾視野。從十年前以《爸爸去哪兒》為代表的「明星帶娃」掀起「娃綜1.0」熱潮,到如今的「素人娃綜」引發社會討論,進入「娃綜2.0」,有哪些變與不變?

作為「娃綜真人秀鼻祖」,《爸爸去哪兒》憑藉明星父子互動中的「錯位感」引爆市場,迅速催生出眾多同類綜藝,卻也因過度消費明星子女、內容同質化遭遇監管收緊。此後,「娃綜」一度沉寂,直到《爸爸當家》系列以「素人爸爸+明星觀察」模式破局。這種「去明星化」轉向,既規避了政策風險,也讓育兒議題回歸大眾共鳴——正如該節目總導演蘭迪所言:「觀眾需要的不是獵奇,而是對自身生活的觀照。」

如今「娃綜」的回歸更像是大勢所趨。隨著國家鼓勵三孩政策的實施,育兒觀念的轉變成為社會熱點,尤其是父親在育兒中的作用逐漸被重視,奶爸帶娃成為新的潮流。這一趨勢在《爸爸當家》《我們的爸爸》等節目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但與早期「娃綜」強調戲劇衝突不同,當前「素人娃綜」更注重對家庭關係的深度解剖。以《爸爸當家第三季》為例,節目聚焦四位特殊職業的爸爸,如海員、賽車手、火車司機等,通過100天全職帶娃的真實記錄,展現換尿布、輔導作業、處理分離焦慮等生活細節。全職爸爸楊永聰從職場精英轉型「家庭主夫」的過程中有過掙扎,火車司機武藝利用為數不多的假期彌補親子陪伴,均引發觀眾對「父親角色」的重新審視。而《我們的爸爸》則通過三組家庭樣本,探討單親爸爸、跨代育兒、職場父母平衡等社會議題,讓觀眾在追更中「既看他人,也照自己」。

這種轉變背後,是文娛創作與政策導向的共振。近年來,國家生育政策強調「共建共享型家庭責任」,而節目通過呈現父親參與育兒的真實困境與成長,潛移默化傳遞「父職教育」理念。《爸爸當家》系列中設置了「全職爸爸互助會」,既為參與者提供經驗分享平台,也為觀眾示範了家庭協作的可能性。數據顯示,該節目播出期間,關於「全職爸爸權益保障」「企業設立父母共同育兒假」的社交媒體討論量同比上漲37%。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萌娃都像馬里奧一樣出圈,「素人娃綜」自身缺乏話題,明星嘉賓的引入又帶來了新的隱患。

比如前段時間,就在父親帶娃綜藝迎來新高潮時,《我們的爸爸》中一段麥琳分享減肥心得的節目片段在網上引發激烈的討論。因為麥琳在情感綜藝《再見愛人第四季》中的表現受到了爭議,這次亮相「娃綜」被部分網友質疑打造「勵志媽媽」人設,有「洗白」之嫌。由於負面輿論較多,節目組迅速下架了相關內容並減少麥琳的出場鏡頭,但這一事件仍舊暴露了其在嘉賓篩選和內容審核上的不足,過於追求話題性而忽視了正面的價值取向。在「黑紅路線」大行其道的當下,流量實則是一把「雙刃劍」,在幫助節目迅速破圈的同時也可能帶來許多負面評價。

儘管近年來多檔父親帶娃綜藝相繼推出,但鮮有能複製《爸爸去哪兒》的爆款效應。究其根源,《爸爸去哪兒》之所以成為現象級綜藝,不僅在於它開創了明星親子真人秀的先河,更因為它通過真實的情感互動和任務設置,拉近了父子距離,引發了社會對親子關係的大討論。而如今的「娃綜」雖然也在探索父親角色的重要性,但在節目形式和內容上缺乏突破。素人萌娃的可愛固然吸引人,可相比短視頻平台上批量製造的網紅萌娃,素人娃綜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時代在進步,當今的父母已經不是當年那一批看《爸爸去哪兒》的觀眾,對於親子關係的理解和期待也在不斷變化,亟需節目提供更加貼近現代家庭的生活案例,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無論何時,觀眾對優質節目的需求不曾改變。「娃綜」回歸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何讓「娃綜」真正變成觀眾的鏡子,在流量話題和現實關照中找到平衡點,將是「娃綜」能否持續走紅的關鍵。正如網友所言:「婚姻不是綜藝劇本,生活更不是流量遊戲。」娃綜能否迎來「下一個春天」,讓我們拭目以待。

記者:任曉斐 校對:王菲 編輯:邢媛 實習生: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