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肆意揮舞關稅大棒,妄圖復刻其第一任期內的貿易戰手段,可中方經過多年摸爬滾打,早已諳熟其行事風格,一場針尖對麥芒式的反制已經拉開大幕,美國農產品首當其衝。
而在中方關稅措施落地後,率先沉不住氣的反倒是美國農業出口商。據聯合早報3月14日報道,航運數據顯示,30多艘貨船的美國大豆正運往中國,其中近一半預計將在北京對美國農產品加征關稅的寬限期過後才抵達。
媒體估算這批大豆大致有200萬噸。考慮到2024年中國共進口1.05億噸大豆,美國佔比高達20%,這30多船美國大豆約佔美國全年對華出口大豆的10%,不可謂不多。
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這些美國大豆出口商不願意失去中國市場,想趁著關稅落地前儘可能多運一些大豆過來,寧可冒著被加稅、自擔成本的風險,也要與中方進行貿易。實事求是地講,能在急速調集30多船的大豆運往中國,美國大豆出口商為搶時間也算是下血本了。
中方在此之前就多次向美方喊話,強調貿易戰害人害己,特朗普不聽勸告非要硬上,造成的惡果美國企業也逃不掉。但特朗普如今也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想與中國緩和因貿易戰而出現裂痕的關係,也不得不顧及政治上的影響。
為了儘可能恢復正常溝通、釋放一些積極的信號,沒獲中方邀請訪華的特朗普不甘失敗,日前委派了一位知華派人士出任美駐華使館臨時代辦。此人全名為武安妮,曾在美國國務院的中國事務協調辦公室、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過,是個地地道道的中國通。
當然,她並非頭號選擇,只是因為美國駐華大使人選珀杜還沒能獲得參議院確認任命,駐華大使之位自今年以來,已經空缺數月。在駐華大使未獲正式任命之前,特朗普需要一位中國通式的外交高官,與中方進行深入溝通,順便統領美駐華使館的各項事務。
從特朗普連參議院任命都等不及來看,特朗普的確對緩和中美關係、增進雙邊交流有迫切的需求。正如新加坡資深外交家馬凱碩日前分析的那樣,特朗普願意與中方達成雙贏的貿易協議,他對中美關係比較樂觀。
這一分析不無道理。特朗普本屆任期的任務是什麼?從其行動來看,當屬為美國謀得實際利益,而不是被虛無縹緲的全球領導地位持續拖累。對華加征關稅只是他的手段而非目的,特朗普真正想要的,是讓美國從中美貿易中獲得實惠,簡言之,中國需要購買更多美國商品。
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工業國,還是美國農產品最大的消費者,中方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排斥多購買「美國製造」,因為像是高端晶元之類的產品,中方是有迫切需求的。只是在拜登任期內白宮收緊了對華出口,這才讓中美貿易的裂痕越來越大。
從中不難發現,特朗普與中方在貿易上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因此其實可以就相關問題談一談,雙方各取所需。只不過特朗普之前為了摸一下中方的底,仍舊採用「極限施壓」的方法,這才讓兩國的關稅戰更上一層樓。
所以這段時間特朗普放出口風,稱自己想要訪華,這並非無的放矢,他是真想和中方就貿易問題達成一個雙贏的協議。只是特朗普的個人信用著實有點低,簽署的協議說不認就可以不認,中方需要特朗普亮出更多的誠意來,方能相信他接下來的承諾。
總而言之,朋友來了有美酒,敵人來了有獵槍,中國不想打貿易戰但也不怕打貿易戰。若特朗普想靠繼續加征關稅來對中國施壓,那中方自然針尖對麥芒,寧可雙輸也不讓特朗普單贏;若特朗普願意讓步達成一個雙贏的貿易協議,中方也會樂見其成並採取實際措施,積極維護好中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