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肆虐,她進入前線報道,和醫護人員及病人零距離接觸,勇敢地報道病區的第一手消息,態度毅然決然的。
然而2010年她在採訪丁仲禮院士,討論碳排放的問題時,她卻站在西方人的立場上,將問題的罪魁禍首屎盆子扣在了中國人的帽子上。
是什麼使她,原央視主持人柴靜,展現了兩種極端的做法呢?她的下場又如何呢?
從公知女神到形象崩塌
柴靜,1976年1月1日出生於山西臨汾。
她的父母均是知識分子。
父親從醫,母親執教。
出身書香門第的她,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教她讀書識字。
她也聰明伶俐,沒有辜負父母對她的期盼。
她16歲就考入了長沙鐵道學院(現中南大學)。
她很小的時候就對播音主持感興趣。
在少年時期的中學,就經常參加學校舉行的主持節目和廣播比賽。
大學期間,她還給湖南衛視的知名主持人寫過信,表達她對主持的熱愛。
並希望該主持人給她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和舞台。
沒想到該主持人回復了她的信件。
並邀請柴靜大學畢業後在湖南衛視工作。
她接檔了一個午夜談話節目《夜色溫柔》。
1998年,她赴中國傳媒大學學習電視編輯。
2001年,她畢業後加盟央視。
最初,主持了《東方時空》,做記者兼主持人。
她和白岩松共同主持的這檔節目,一個沉穩老練,一個知性優雅,在當時創造了很高的收視率。
2003年,她不顧個人安危,在抗擊非典過程中成為前線記者。
她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和醫生、患者零距離接觸,這樣勇敢和大無畏的精神,贏得了大家的一致讚歎。
11月,她因這次非典中的表現,入選2003年中國記者風雲人物。
這無疑是她事業的巔峰。
由此,她樹立了自己「公知女神」的形象。
2011年,她出版了自己的自傳性著作《看見》,迅速成為暢銷書,進一步鞏固了她「女公知」的形象。
柴靜也多次強調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是揭示真相。
她認為,記者不僅是職業身份,更是生存方式,記者的天職是調查事實的真相。
她曾提到:「一個不關注真相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一個不追求真相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墮落的社會。」
這些言論都為她樹立了正面形象。
但是在2013年,柴靜卻被曝赴美產女。
根據當時的法律,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將自動獲得美國國籍。
她的這一行為,迅速引發了公眾對以往她「愛國」形象的質疑。
許多人批評她是表面上愛國,實際上說一套做一套。
她的「假愛國」形象對她的事業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早有跡象
實際上,柴靜的愛國立場出現問題,或者說,至少是偏袒西方的立場,其實早有苗頭。
2010年,柴靜在採訪中科院院士丁仲禮時,就碳排放問題展開討論。
回顧西方工業的發展歷史,他們在早期也是經歷了重度污染的時期。
後來成了發達國家,才提出符合發達國家利益的減排方案。
而如果我們這時跟隨西方提出的方案,大幅度縮小排放量,無疑是自掘墳墓,斷了自己發展的道路。
我們此時的碳排放量是很大,但這是發展中國家的必由之路。
如果我們中了西方給我們下的這個圈套,採用和現在西方一樣的排放量,遏制了自己的發展,減少了自己的利益,西方無疑會進一步控制和打壓我們。
不知道是因為柴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她竟口出狂言,說中國應向西方交錢,為自己的「排放量超載」買單。
她竟然支持西方提出的減排方案,認為中國應無條件遵守。
丁院士則強調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反問「中國人是不是人?」
難道柴靜確實是被西方忽悠瘸了嗎?
這場辯論暴露了柴靜對西方立場的偏袒,進一步削弱了她的公眾形象。
掙扎反抗
或許是為自己赴美產女的行為辯護,想要扭轉她已經不利的形象,挽回大眾對她的口碑。
2015年,柴靜推出自費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聚焦中國的霧霾問題。
但是觀眾依然從中看出了問題。
儘管該片引發了公眾對環保的關注。
但裡面的數據來源不明、觀點片面。
例如,她將女兒的疾病歸因於霧霾,卻未提及自己長期吸煙的習慣。
她還抹黑中國,稱中國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的國家」。
這無疑是不符合事實的。
此外,紀錄片的結尾致謝了某國外基金會,被指接受國外資助,這進一步引發對其立場的質疑。
紀錄片中,她過分誇大了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可以說是到了危言聳聽的地步。
這樣的偏頗立場,引來了大眾對她的反感和質疑。
而且紀錄片中,柴靜批評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提倡效仿西方的環保模式,卻忽視了西方在工業化過程中同樣經歷了高污染階段。
這種片面的觀點被認為是其為西方代言和「被西方忽悠」的典型表現。
遠走他鄉
隨著爭議越來越大,柴靜的節目終於被停播,她也隨之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她的職業生涯也似乎被畫上了句點。
2015年後,她移居美國,社交媒體也停止更新。
她成了大眾眼中的「偽公知」。
有報道稱,她在美國的生活並不如意,髮際線後移,略顯老態,事業也沒有起色。
一代當紅女主持人,人們心中的「公知女神」,就這樣跌下了神壇。
結語:
作為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會被放大。
公眾人物要想保持形象,事業青春常駐,就要謹慎小心,付出比常人多的努力。
他們不僅要保持清醒,也要知行合一,表裡如一,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否則是很容易被大眾看穿的。
柴靜的職業生涯從巔峰到低谷,就反映了這一點。
她的爭議行為不僅損害了個人形象,也引發了公眾對「公知」角色的反思。
她的故事是一個複雜的案例,既展現了她的職業成就,也暴露了其立場和行為的矛盾。
她的「被西方忽悠瘸」的標籤,警示著後來人對西方輿論的鑒別和免疫力。
只有「愛國」的警鐘長鳴,公眾人物才能避免重蹈其覆轍。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