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俊二:我的音樂電影,更能反映社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提起岩井俊二的名字,不僅資深影迷如數家珍,即便是普通觀眾也對他的《情書》《燕尾蝶》《四月物語》等作品有所了解。而他與上海國際電影節也是淵源頗深,最早可以回溯到2001年,《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便入圍了金爵獎,並最終贏得評委會特別獎和最佳音樂獎。之後,岩井俊二也曾擔任亞洲新人獎的評委,也曾帶著作品前來展映。今年第四度來到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他,帶來《花與愛麗絲》《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以及新片《kyrie之歌》三部作品,並解鎖了一個嶄新的身份,那便是在金爵電影論壇上開設大師班。

《花與愛麗絲》《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海報

《kyrie之歌》海報

在6月20日下午登場的岩井俊二,依舊留著他標誌性的中長捲髮,戴著茶色的眼鏡。要不是每次必以「そうですね」(註:搜得斯內,「說的是呢」)打開話匣的方式有些暴露年齡,很難聯想到他今年已過花甲之年。

說是大師班,其實整場活動中,他從沒有擺起好為人師的架子,更接近於將自己大半生創作生涯的各種心緒從記憶的盒子里重新翻出,與台下的聽眾分享。關於自己半路出家投身電影的契機,關於為何熱衷以「青春」為主題,關於音樂對於他作品的意義等話題,聽他娓娓道來,不由訝異於保持著旺盛創作慾望的電影人似乎真的不會變老。

岩井俊二

大學留級也無妨

「我在高中時代,其實可以算作是文學少年,非常喜歡讀小說,也立過要當小說家的志願。在進大學之前,我看了一些所謂獨立電影,於是開始對製作電影產生了興趣。在此之前,我即便看了電影,也不會想到自己去拍,但獨立電影令我意識到原來電影是由作為獨立個體的創作者打磨而成的。我開始去思考角色的形象、攝影機的位置、導演的作用等問題,不由也想學學怎麼拍電影。」岩井俊二回憶對電影產生興趣之初的實踐,「進入橫濱大學後,我就參加了電影社團。其實,我在大學的專業是油畫,專業課之餘,我就一頭扎進社團里,甚至索性把沒有其他人會用的拍攝器材都搬到了自己的住處。」

「但我就讀的大學裡沒有專門培養電影人的課程,那是為了培養教師、銀行職員等專業人才而設立的學校。所以,我在大學裡就像一個異端分子。於是,我就打定主意按照自己的節奏走下去。當時,我心想:學習油畫可以模仿那些教授的技巧,但拍電影不必如此。雖然我沒辦法接受系統性的訓練,但我可以在電影院、靠著錄像帶學習怎麼拍電影,還有像錄音、照明這些專業技巧,我也可以自己去學。不過,我花最多時間研究的,還是如何寫好一個故事。」

大師班現場

因為痴迷電影而荒廢專業課程的岩井俊二,甚至在大學裡留了級,最終待了六年才畢業。大學畢業後,他也沒辦法馬上找到拍電影的機會,只好通過給雜誌投稿漫畫賺取生活費,但他在走這段「彎路」時卻並不沮喪。「漫畫也是影像作品。我每天在白紙上畫分鏡,再填入台詞,慢慢反倒更產生一種想拍電影的衝動。」岩井俊二說道,「而且我在大學裡拍的那些東西,其實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包括敘事手法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後來的《情書》《燕尾蝶》都是這種風格的延續。我記得有一位教授說過,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許多科學家,都是在大學裡找到了自己的方程式。雖然我不是科學家,但我的確是在18歲到24歲這六年里形成了自己的志向,積累了對於電影的研究,現在能取得這點成就,也可以看作是當初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情書》海報

與音樂人合作會帶來化學反應

被問及為何對「青春」這個主題情有獨鍾,岩井俊二表示,「青春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個人生階段,一百個人就有一百樣的青春。不過,坦白說,我想拍的不僅是青春,而是人封閉在自己內心的想法。雖然時代在不斷變化,但只要能夠抓住這個青春的本質,無論哪個時代、無論什麼國家的人,應該都可以理解吧。」

談到作品中折射出的社會問題,岩井俊二表示,「我突然發現,我最深刻反映社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的作品,恰好是三部音樂電影:《燕尾蝶》表現了日本社會中非法移民的生活;《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涉及校園霸凌;《kyrie之歌》關於東日本大地震。」「其實我平時並不會刻意選擇聽什麼樣的音樂,只是在卡拉ok廳看到歌詞後,才意識到原來它們有那麼深刻的含義。」

《燕尾蝶》海報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海報

在《燕尾蝶》和《kyrie之歌》中,擔任主演的分別是chara及aina the end這兩位音樂人。被問到為什麼會熱衷與音樂人合作,岩井俊二表示,「在我看來,音樂人都很有個性,會肆意表現自我。日本的演員往往會把自己當作是群體中的一員,認為電影是集體創作的成果,所以有時不太敢於自我表現。但音樂人不一樣,他們比較獨立自主,只要你的劇組裡有一個音樂人,整體的氛圍就會變得不一樣,就連其他演員也會被他們的這種自主性調動起來。」

事實上,不僅是與之合作的chara、小林武史、麗美、aina the end等音樂人各有各的才華,岩井俊二本人也有很深的音樂造詣,包括《四月物語》《吸血鬼》《花與愛麗絲》等作品的配樂中都有岩井俊二操刀的曲子。關於怎麼樣的配樂才是佳作,他給出的定義是「只要我們的耳朵一聽到這段音樂,眼前就會浮現齣電影的畫面」。

與很多傳統的日本導演不同,岩井俊二總是喜歡嘗試新的東西。這既反映在他會把同一個故事放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比如《你好,之華》與《最後一封信》;也反映他樂於探索不同的影像類型,比如同一部作品在電影與電視劇之間的切換;又反映在他對於新的影像載體的跟進,比如製作專門在網路平台播出的電影。談及這種創新性,他表示,他身為一個創作者,「固然很希望大家都能去看完整的作品,但假如因為種種原因,你沒辦法看到,那麼哪怕你只能看一小段或者光是在街上留意到一張海報,我也會很高興。」他還透露,「現在我還會思考,類似tik tok上的這種短視頻,如果由我來拍,應該怎麼拍才好。」

《你好,之華》海報

在大師班的尾聲中,演員李夢驚喜亮相,並向岩井俊二發問,他作為導演是如何駕馭演員的。岩井俊二則坦言,自己其實不會跟演員做過多的溝通,還是選擇相信演員自身的積累和閱歷,讓他們自行去理解角色,自由發揮演技。

李夢

大師班結束後,場館的門外不知從何時開始排起了長長的人龍,許多年輕的面孔或拿著明信片或拿著唱片、筆記本,等待著岩井俊二的簽名。這種景象不僅在今年、即便是在往年的大師班上也難得一見,足可以證明岩井俊二的作品蘊含著一種歷久彌新、跨越代際的魅力。

岩井俊二與觀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