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劇《老傢伙》走紅,看專家學者如何評價

6月12日下午,魯劇高質量發展暨電視劇《老傢伙》研討會在山東藝術學院舉行。電視劇《老傢伙》主創團隊代表和來自中國視協理論評論委員會、山東藝術學院、廣州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等單位和高校的專家學者,聚焦探索齊魯文化影視兩創路徑,更好培養山東影視人才,推動新時代魯劇高質量發展進行交流研討。

山東影視傳媒集團等聯合出品的電視劇《老傢伙》今年5月在愛奇藝、北京衛視和江蘇衛視播出,受到廣泛好評。該劇由溫德光執導,趙冬苓編劇,張國立王剛張鐵林周濤等主演,講述了三位「相愛相殺」的老朋友退休再創業,打造養老社區,探索黃昏新生活的故事。

會上,山東影視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晉亮作為出品方代表,介紹了電視劇《老傢伙》的製作和播出情況。他表示,山影堅守國有企業的社會擔當,始終把藝術質量作為電視劇創作的生命線,在守正創新中,努力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的推動者。

電視劇《老傢伙》編劇趙冬苓分享了該劇的創作過程,她表示,自己在採訪了大量的養老機構後,才開始進行劇本創作。她滿懷希望地塑造每一個角色,想在劇中展現一個人如何體面地老去,也希望看到這部劇的觀眾能夠有所觸動,更多理解自己的父母。

中國視協理論評論委員會副會長、北京市文聯簽約評論家高小立針對魯劇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五點建議:第一要培養影視人才;第二要立足本土,面向全國;第三要深耕齊魯文化;第四要發揚敢闖天下的精神;第五要反映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文化形象。就電視劇《老傢伙》而言,高小立認為該劇打破了世俗眼光,為觀眾提供了三位老人充滿樂趣、希望、活力的生活圖景。藝術創作的題材沒有新舊之分,只有實現情感的融通,才能打通全年齡層受眾的認可。

廣州大學影像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孔令順表示,他從《老傢伙》這部劇中學習到很多。這部劇是退休生活的一本教科書,我們要從中學會如何年輕地老去。從這部劇中感受到一種溫柔敦厚的力量,一種經過傳統文化傳承和當代文化洗禮的詩意生活。

山東師範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山東省簽約文藝評論家李超認為,《老傢伙》這部劇超越傳統的老年劇敘事模式,採用了輕喜劇處理情感,重點關注老年人群的安全感。這部劇創新性地聚焦了自我中心和自我封閉的心理,同時關注了城市年輕人的生活,強調了兒童對老年人生活的重要性。《老傢伙》通過創新的敘事模式和人物塑造,關注人物的生活細節和情感狀態,成功地展現了老年人群的多維性和現代意義。

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影視編導系系主任、教授,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劉強從電視劇《老傢伙》的傳播策略入手,探討魯劇在守正創新方面的路徑。藉助抖音平台,《老傢伙》在媒體宣傳矩陣的搭建、營銷模式的迭代以及內容與宣發的策略上,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但是在與明星互動、內容創新等方面還存在著不足。針對這些問題,建議魯劇在題材類型、製作理念、技術革新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積極探索、勇於突破,實現魯劇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宣發和營銷的布局應從劇本創作階段就開始重視,從而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山東藝術學院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孔憲坤表示,魯劇高質量發展暨電視劇《老傢伙》研討會在山東藝術學院舉辦,對山藝而言是一次向大家彙報展示學習提升的良機。希望藉此機會進一步開展全方位的交流,在專家們的幫助加持下,不斷提高影視人才的培養質量,共同講好齊魯故事,衝擊魯劇新高峰,擴大魯劇影響力。

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宋法剛認為,《老傢伙》以倒敘的方式,用三位主角登台高歌的「合拍」扣住了人物心路變化;用「去養老院」的明線和「回歸自我」的暗線的張力思考自由與尊嚴。該劇充滿的笑聲,來自兩代人觀念「錯位」的衝突活力,並用最後音樂的「合拍」隱喻了關係的和諧。三位父親形象頗具魅力,他們都學會了「道歉」,實現退休後的「二次成長」。趙冬苓老師通過電視劇《老傢伙》教會我們這一代人去做一個有尊嚴的、年輕的、溫暖的父親。

會上,其他專家學者也對電視劇《老傢伙》給予高度評價,並對如何更好培養山東影視人才,推動新時代魯劇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董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