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年代劇旗號的《新一年又一年》為何積壓六年?不播也罷

年代劇以其跨度長、用「以小見大」的方式表達家國情懷與時代精神,從而折射出整個時代的變遷與生活樣態,因此深受觀眾注目。優秀的年代劇如同醇厚的美酒讓人回味綿長,如《人世間》《父輩的榮耀》《南來北往》等都取得了自身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相比豆瓣評分高達9.4的1998版《一年又一年》,在此基礎上翻拍的《新一年又一年》,於2018年拍竣卻延壓六年之久,遲至目前才播出。六年啊,一個嬰兒都快到少年了。為何積壓這麼久,也許從該劇的諸多因素看出一二。

首先該劇的服化道低劣。如該劇開局即反映插隊陝北的下鄉知青,陝北屬老少邊窮地區,可劇中人穿的衣服、用的器物都是新的。

而在北京,一身冬裝的陳富生下夜班回家,和屋裡屋外忙活的妻子胡桂蘭打著招呼。院子里白雪鋪地,在滴水成冰的季節,兩人說話連寒氣都沒有。


而陳家的院落大方,房屋寬敞,這在1978年的北京,身為雙職工的陳家夫婦早就實現了人均住房面積的跨越,現實嗎?


也不知劇組經費多緊張,導致已參加工作的林平平穿著那身固定不變的裙子和皮鞋,和陳煥爬長城、聽音樂會、去上班,真不怕磨出洞來。這和林平平高幹子女的身份以及孤傲的人設相符?

其次,劇情有違現實。如高考在露天舉行,再苦再窮也不至如此吧?

又如胡桂蘭為籌備女兒陳青婚事,將外匯券交給陳青,讓其去友誼商店轉轉。那可是1978年,而外匯券1980年4月1日才發行。另外,當時外匯券是來華的外國人、歸國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特許使用的,是出入友誼商店的特殊通行證。但劇中陳家也沒有海外親戚,胡桂蘭從哪得到的外匯券?


還有紀紅兵找放假的陳煥去爬長城,當時陳煥正在大學讀研。大學放假無外乎寒暑假,可兩人和路上的行人都衣著春秋裝。難道大學除了寒暑假,在春秋季節又增了假期?



第三,《新一年又一年》成了斷年劇。原作《一年又一年》是編年敘事,每年一集,展現了二十年。而《新一年又一年》從1978年到2018年,跨度達四十年。一方面劇情拖沓,注水嚴重,另一方面又倉促行事,採用跨年展現,劇中多次出現「一年後」、「兩年半後」、「三年後」等字幕,生生將四十年變成斷年壓縮。不僅反映了編導對宏觀敘事、歷史把控等展現能力的不足,也使劇情在拖沓中時而變得急促,如同一部或短或長的流水賬,削弱了年代感。


如此拙劣的《新一年又一年》讓觀眾既沒代入感,也難於體會歲月有痕,從而產生強烈共鳴。積壓六年就不足為奇了,實際也無播出的必要了。至於現在播出,大概是劇組收回成本的強烈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