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什麼是工匠精神?他們給出自己的答案

「五一」是勞動者的節日,也是致敬勞動者的榮光時刻。勞動者是平凡而閃亮的追夢人。2020年,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國之重器,始於匠心,惟匠心以致遠。「執著專註、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概括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

中國兵器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承擔著我國主戰坦克的生產任務。車間內,高級焊接師盧仁峰正帶著徒弟研究某種新材料的焊接技術。任何一個技術細節,他都會反覆打磨,細緻嚴謹到近乎苛刻,這種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是他多年來堅持的工作態度。

盧仁峰有一個別人難以打破的紀錄,工作40多年來,他交出的全部是百分之百合格的產品。而他還有一個區別於其他焊工的獨特之處,因左手工傷殘疾,這些產品都是靠一隻右手來完成的。大家都叫他「獨臂焊匠」。

201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大閱兵,32個裝備方陣如鋼鐵洪流般駛過,盧仁峰和同事們所焊接的99a主戰坦克,亮相於第一方陣。這是他人生最為之自豪的時刻。

盧仁峰人生中另一個難忘時刻,是在2021年11月。他被提名為全國道德模範,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執著專註、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工匠精神深刻內涵的概括,也是盧仁峰在自己四十多年的焊接工作中一直努力踐行的信念。

坦克被稱為「陸戰之王」,整個車身由數百塊鋼板焊接而成,固若金湯。而盧仁峰就是背後的「造王者」,就是他將這些堅硬的鋼板牢牢地焊接在一起,保證這大大小小800多條焊縫,能抵擋住炮彈猛烈地衝擊。

三十多年前,盧仁峰在加班時發生了意外,左手被剪板機切掉,雖然經過搶救接上了三根手指,但左手基本喪失了正常功能。而要做焊接,需要完成許多極精細同時又需要力量的工作,只用一隻右手是非常困難的。單位告訴盧仁峰可以給他換個崗位,但對焊接技術的熱愛,讓他堅持了下去。

重新拿起焊槍需要非凡的毅力。剛開始,盧仁峰焊上去的零件很難保持精準。別人一次能完成的,他要幾次甚至十幾次才能完成。

殘疾的左手拿焊帽很吃力,盧仁峰便在焊帽里加上一段鐵絲,用牙齒咬住焊帽護住臉部,還特製了加厚隔熱手套,方便左手更長時間卡住零件。

付出了比別人多數倍的努力,盧仁峰不斷攻克技術難關,成了全廠焊接技術的領軍人,負責坦克上駕駛艙和炮台的焊接工作,這是坦克最關鍵也是最複雜的部分。

之後,盧仁峰迎來了一個新挑戰,參與研製99a主戰坦克和裝甲車輛。這些大國重器使用堅硬的特種鋼材作裝甲,焊接難度極高。

重任在肩,必須堅定前行。盧仁峰帶著同事們向「焊接禁區」挺進,為了找到最佳的焊接工藝,他們試驗了上千塊材料,試遍了焊接方法。

經過六年專註鑽研,盧仁峰和同事們終於攻克了這種新材料的焊接難題,用99a主戰坦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現在已經工作四十多年了,盧仁峰對研究焊接新技藝依然保持極大的熱情,以執著專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斷向更先進的技術發起挑戰。

在集團支持下,盧仁峰帶著一批年輕的焊接師承擔起了新材料、新裝備的焊接任務,不斷尋求突破、改進舊工藝。如今,61歲的盧仁峰仍每天穿梭在車間,不知疲倦,以身作則傳承著工匠精神,影響著身邊的年輕人。

盧仁峰用一隻有力的焊工之手,執著專註地鑄造大國重器,還有的人,用靈巧的雙手在錦緞之上,精益求精地織出娟美刺繡,傳承著古老的文化。

盧建英是蘇州當地有名的蘇綉代表性傳承人。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指導女兒刺繡。

盧建英出生在一個蘇綉世家,傳到她這裡已是第四代。多年前,盧建英也是這樣坐在綉綳前聽母親的教誨。母親對刺繡工藝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態度,讓她至今記憶深刻。

盧建英:「我那個貓已經綉完了,又激動又有點忐忑,我給媽媽看,媽媽很嚴肅,她說眼睛怎麼可以高低不一,很用力地在指著我的眼皮子的時候,那個時候淚水嘩嘩流下來。」

母親的言傳身教讓她明白蘇綉是門精工細作的藝術,必須專註地打磨技藝,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傳承人。

2023年7月6日,盧建英的工作室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盧建英:「我在綉一幅《桃花太平鳥圖》,習近平總書記走到了我的綳架前。他說你好,就是很親切,很和藹,看得非常仔細。他說中華文化的傳承力有多強,通過這個蘇綉可以看出來,像這樣的功夫充分體現出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能得到總書記的認可,真的是倍感榮耀。」

和總書記的交流讓盧建英感覺到內心溫暖而充滿力量,她更加堅定了繼續專註提升刺繡技藝、傳承文化的信心。對盧建英來說,蘇綉是她甘願為之付出一生去執著追求的事業。

盧建英自15歲離家,跟隨多位名師學習。一次偶然的機會,盧建英看見前輩在綉仿古畫,畫中的水墨清韻和綉品完美融合,盧建英被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深深吸引了,她意識到,蘇綉是文化綿延傳承的一個生動載體。

仿古畫繡的光影明暗有致、靈動鮮活,要想達到這種效果,每一種顏色都要準備由深到淺的數十種顏色的絲線,再仔細劈絲,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現在,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當地投入了上千萬元的非遺保護資金,重點支持蘇綉後繼人才的培養。盧建英也開辦了「觀綉園」傳習所,讓全國各地的人都能有機會接觸到蘇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執著專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涌動在中華民族勞動者的血液里,無數平凡而偉大的工匠以不斷追求卓越的信念,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編輯丨王萌 馬頤盟 劉培瑜 楊光 徐大為 王利

攝像丨付鵬 王梓浩

策劃丨牟宗勇 牛彥敏 余仁山

剪輯丨苗佳亮 鄭昱